行政同体问责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行政同体问责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03年非典实施“问责风暴”后,旨在通过追究官员责任以约束与控制其权力的行政问责制俨然成为我国构建责任政府的倒逼式民主机制。而以实施问责的主体为标准,行政问责制可划分为党政机关对其官员追究责任的行政同体问责制和党政体系的以外的主体对党政官员追究责任的行政异体问责制两种类型。本文以行政同体问责制为研究对象,探究行政同体问责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各地方政府的行政问责制文件和问责事件的整理、统计、分析,找出当前我国行政同体问责制在立法和实践两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如何完善我国行政同体问责制的具体对策。本文主要内容为: 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的行政问责理论无法解释我国党和政府积极推行行政同体问责制的动因,提出要以新的理论视角重新看待行政同体问责制,充分发掘政府自我规制的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的行政同体问责制。最后对论文的论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说明。 第一章主要对与行政同体问责制相关的基础概念、构成要素、党内问责制、与行政异体问责制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和论述。首先,对与行政同体问责制相关的基础概念进行界定,主要包括责任、问责制、行政问责制、行政同体问责制、行政异体问责制等,并指出党内问责制是行政同体问责制的特例。其次,对行政同体问责制与行政异体问责制之间的关系予以研究,在区别两种问责制度的基础上,指出行政同体问责制是政府自我规制的重要机制,而行政异体问责制则是行政同体问责制的辅助机制,两种问责制度共同发挥问责作用。最后,从详细分析行政同体问责制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结果等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对行政同体问责制度进行具体阐释。 第二章分别从行政同体问责制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产生动因、优势、作用等五个方面,对行政同体问责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和论证。首先,对行政同体问责制兴起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指出行政同体问责制是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新手段。其次,介绍行政同体问责制产生的理论基础。行政同体问责制作为一种主要对政府的权力进行自我规制的机制,其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的理论:责任政府理论、行政自制理论、善治理论、科层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责任伦理理论。复次,分别从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同体问责并不必然丧失公正性、异体问责也可能失灵、弥补异体问责的缺陷等四个角度出发,论证行政同体问责制产生的动因。再次,指出相比于行政异体问责制,行政同体问责制具有对抗性小、便于深层次监督、高效便捷、规制成本低等优势。最后,指出行政同体问责制具有构建责任政府、重塑官员良好形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三章是在深入考察、分析我国行政问责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目前我国的行政问责制的立法现状予以全面考察,具体从问责主体、问责对象、信息来源、问责范围、问责方式等角度,对所收集到的42个地方政府的行政问责制文件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其次,为了考察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实践现状,选取从2003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国所发生有代表性的62起问责事件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每起问责事件的事件类型、问责主体、问责原因、问责结果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我国当前行政问责制运行特点和规律,并指出行政同体问责制是我国当前行政问责的主要模式。最后,,在前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我国行政同体问责制在立法方面和实践方面则还存在种种问题,以便为下文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同体问责制的对策建议提供基础。 第四章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同体问责体制的具体思路和办法。当前,我国要建构有效的行政同体问责制,首先,在考察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的行政同体问责制度基础上,应该大胆的借鉴西方主要国家的行政问责制经验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行政同体问责制度。其次,应从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行政监察问责、完善审计问责、加快行政伦理立法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问责制度。再次,从确立权责一致、依法问责、平等公开、惩戒与教育相结合、问责救济等问责的基本原则,明确问责对象及其职责,拓展、统一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界定责任类型和与之相对应的问责方式等五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最后,要从完善引咎辞职制度、规范被问责党政官员的复出机制、促进问责中的信息公开等三个方面健全行政同体问责制的配套制度。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虽以大量笔墨极力论证行政同体问责制的合理性,但笔者并无意否定行政异体问责制所具有符合民主政治要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是在肯定外在监督制约的前提下,主张充分发挥主动地、低成本的政府自我规制的作用,以便在我国建立起一种高度负责的政府自我规制的机制,从而使党和政府进一步树立起为全社会积极主动服务的信念,并使行政法治的时代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 行政同体问责制 政府合法性危机 监督手段再造行政首长负责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6
- 绪论16-24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6-18
- 二、 研究现状18-22
- 三、 论文的基本框架22-23
- 四、 研究方法23-24
- 第一章 行政同体问责制概述24-44
- 一、 行政同体问责制的概念辨析24-31
- (一) 责任24-25
- (二) 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25-27
- (三) 行政同体问责制与行政异体问责制27-29
- (四) 行政同体问责制的特例:党内问责制29-31
- 二、 行政同体问责制与行政异体问责制之间的关系31-39
- (一) 行政同体问责制与行政异体问责制的区别31-33
- (二) 行政同体问责制是政府自我规制的重要机制33-35
- (三) 行政异体问责制是行政同体问责制的辅助机制35-38
- (四) 两种问责制度共同发挥问责作用38-39
- 三、 行政同体问责制的构成要素39-44
- (一) 问责主体39-40
- (二) 问责对象40-41
- (三) 问责范围41
- (四) 问责程序41-42
- (五) 问责结果42-44
- 第二章 行政同体问责制的必要性分析44-74
- 一、 行政同体问责制兴起的时代背景44-53
- (一) 维护政府合法性问题的提出44-45
- (二) 合法性理论45-48
- (三) 我国所面临的政府合法性危机48-51
- (四) 监督手段再造:行政同体问责制51-53
- 二、 行政同体问责制的理论基础53-65
- (一) 责任政府理论53-55
- (二) 行政自制理论55-57
- (三) 善治理论57-58
- (四) 科层理论58-60
- (五) 新公共管理理论60-63
- (六) 责任伦理理论63-65
- 三、 行政同体问责制产生的动因65-70
- (一) 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实施行政同体问责制65-66
- (二) 行政同体问责制并不必然导致问责公正性的丧失66-67
- (三) 行政异体问责制也有可能失灵67-68
- (四) 克服行政异体问责制的缺陷68-70
- 四、 行政同体问责制的优势70-72
- (一) 对抗的阻力小70
- (二) 便于深层次监督70-71
- (三) 高效便捷71
- (四) 规制成本低71-72
- 五、 行政同体问责制的作用72-74
- (一) 行政同体问责制对于构建责任政府的作用72
- (二) 行政同体问责制对官员良好形象的重塑72-73
- (三) 行政同体问责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73-74
- 第三章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实证分析74-102
- 一、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立法现状考察74-80
- (一) 行政问责制立法的基本概况74-77
- (二) 对地方政府行政问责制文件的文本分析77-80
- 二、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实践现状考察80-86
- (一) 问责实践主要应对各种事故灾难81
- (二) 问责主体主要是上级党政机关81-82
- (三) 问责原因主要集中于工作失职方面82
- (四) 问责结果体现出典型的行政同体问责制模式82-86
- 三、 我国行政同体问责制存在的问题86-102
- (一) 我国行政同体问责制在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87-93
- (二) 我国行政同体问责制在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93-102
- 第四章 完善我国行政同体问责制的对策102-136
- 一、 借鉴西方主要国家的行政问责制经验102-110
- (一) 注重通过政府内部独立的专业问责机构实施问责103-105
- (二) 注重官员自身的道德建设105-107
- (三) 注重以完善的立法保障行政问责的有序运行107-110
- 二、 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问责制度110-115
- (一) 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110-111
- (二) 加强行政监察问责111-113
- (三) 完善审计问责113-114
- (四) 加快行政伦理立法114-115
- 三、 制定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115-126
- (一) 确立问责的基本原则116-118
- (二) 明确问责对象及其职责118-120
- (三) 拓展并统一问责范围120-121
- (四) 规范问责程序121-122
- (五) 科学界定责任类型和与之相对应的问责方式122-126
- 四、 健全行政同体问责制的配套制度126-136
- (一) 完善引咎辞职制度126-129
- (二) 规范被问责党政官员的复出机制129-132
- (三) 促进问责中的信息公开132-136
- 结论136-138
- 附录138-168
- 参考文献168-182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182-183
- 后记1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亚越;韩志明;;公民网络问责:行动逻辑与要素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王一星;;论新时期中共党内问责的制度体系[J];长白学刊;2011年01期
3 曹伟;政府问责:人大怎能集体失语[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宋涛;;行政问责的范式变化:从传统到现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于立深;;现代行政法的行政自制理论——以内部行政法为视角[J];当代法学;2009年06期
6 张成立;;西方国家行政问责法治化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1期
7 崔卓兰;刘福元;;行政自制的可能性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廖原;;宪法体制下的行政内部监督权力结构[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9 张创新,赵蕾;从行政道德到依法问责——对于我国高官问责建制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10 马骏;;政治问责研究:新的进展[J];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竹;新时期中国行政问责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魏云;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问责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曾志云;我国党政领导体制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一星;中国共产党党内问责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5 田侠;行政问责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姒鹭;行政伦理法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党;行政问责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王平;问责权法治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伍洪杏;行政问责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10年
10 苗雨;论我国政府责任实现的法制困境与出路[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行政同体问责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7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