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之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21-07-05 09:27
  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实现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法治与民主更是中国近百年来诸多仁人志士不断追寻的梦想。1999年,“依法治国”的方略已经正式载入宪法,获得了崇高的宪法地位。追寻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而把宪法的文本规定努力变为中国的现实,在中国真正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构筑成现代民主的法治国家,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研究和探讨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的动因正基于此。 本文在考察中外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勾勒出了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我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轨迹,并解析了各个阶段的法治实效,最后试图结合法治建设竭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及方法,对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分析,以引出对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变迁的探讨。 第二、法治与法治理念界定。这一部分对“法治”、“法治理念”做出了界定,为整个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第三、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的产生和变迁。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逐步分析了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念的创新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法治实效,并归纳了其共性特征。 第四、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的历史变迁对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法治理念变迁及法治建设务必考虑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政治、经济、人权理论、国民的预测可能性和国情等。本文从总体上分析了为浇铸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厦,需要进行法治建设的应然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0.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法治与法治理念
    2.1 法治的释义
        2.1.1 法治之法律属性
        2.1.2 法治之精神实质
    2.2 法治理念的释义与基本内涵
        2.2.1 法治理念之释义
        2.2.2 法治理念在西方语境下的含义
        2.2.3 法治理念在中国语境下的含义
    2.3 评论与借鉴
        2.3.1 法治理念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浓厚的伦理氛围
        2.3.2 法治须折射伦理的基本价值
        2.3.3 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是守法
        2.3.4 法治理念之核心——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
        2.3.5 理念是体现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
        2.3.6 理念是推动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
3 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的产生与变迁
    3.1 中国近代对法治的认识与追求
    3.2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法律思想
        3.2.1 立法上取得很大成就
        3.2.2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司法原则
    3.3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法制思想
        3.3.1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指导思想并解决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3.3.2 把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并强调社会主义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
        3.3.3 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并提出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思想
        3.3.4 奠定了以“保障人权”为核心的法治理念
    3.4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
        3.4.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关于国家职能的理论
        3.4.2 正确解决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的形式
        3.4.3 把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上升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4.4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
        3.4.5 把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法治国家上升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
        3.4.6 发展了邓小平的人权理论
    3.5 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法治理念
        3.5.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5.2 在中国国情下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5.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3.5.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4 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变迁的历史经验
    4.1 法治建设应与国家的政治条件相符合
        4.1.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4.1.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道路
        4.1.3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1.4 坚持“三个至上”
    4.2 法治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4.3 法治建设应围绕人的主体性和尊严而展开
    4.4 法治建设应努力寻求“公”与“私”之间的平衡
5 结语
    5.1 结论与展望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秀鹏;法律心理 法治观念 法治理念——谈当代大学生良好法律意识养成三步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年06期

2 姜福东;;法官的任务和法官的智慧[J];政法论丛;2006年05期

3 邓联繁;;宪法思维里的法治理念[J];湖湘论坛;2009年01期

4 徐宗立;;人的两种意志与法治:解析“电脑量刑”背后的法治观[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5 宋爱琴;;试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吴军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J];中国司法;2008年01期

7 韩红兴;;刑事诉讼模式演进的理论评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任雪丽;;法治化进程中高校法制教育之走向[J];法制与社会;2008年23期

9 向乾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文化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05期

10 郭强;;浅论道德化法治理念的缺失[J];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和军;和谐法治论纲[D];吉林大学;2012年

2 邱晓里;民主实现的法治机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3 高照明;立法对法治的侵害[D];南京大学;2011年

4 关宇;法治缺失经济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惠建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财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尤春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野中的契约文明与法治政府建构[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7 杨俊;宪政下的刑事法治[D];苏州大学;2010年

8 赵立伟;正当性:对昂格尔理论的一种解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刘婧婧;宪政视野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陈峰;法治理念下的行政程序证据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奇英;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之历史变迁[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迎军;论法治理念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黄疆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文林;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5 全蕾;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周长秀;《南方周末》法治传播理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隆君;新中国成立六十年青年法治观念的变迁与启示[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8 安亮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选择[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刘细咏;社会主义和谐法治建设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婷婷;我国农民法治观念与法律行为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本文编号:2785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85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7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