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3-31 02:00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邓小平群众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探索中国改革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群众观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奋斗目标、根本任务、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内容,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三期叠加”的历史考验,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我党在新时期必须要做出回答的重大历史课题。现阶段,深入挖掘邓小平群众观的时代价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扬邓小平群众观,不仅是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宝库、增强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自信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思想保障。本文将在研究中重点突出邓小平群众观对于实际应用的理论价值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价值,深入探索我国社会生产生活中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有效解决思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基础上,以邓小平群众观为指导,通过阐明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综合分析借鉴其他研究者的思想成果和经验方法,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任务指引下,将邓小平群众观研究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民主法治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及民生中国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邓小平 群众观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49;D25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6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10-11
- 二、研究意义11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14-15
- 五、创新之处15-16
- 第一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16-25
-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础16-19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16-18
- 二、毛泽东的群众观18-19
-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条件19-25
- 一、邓小平群众观形成的客观条件20-22
- 二、邓小平群众观形成的主观条件22-25
- 第二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内容特点25-33
-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25-28
- 一、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点25-27
- 二、邓小平群众观的现实形态27-28
-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基本特征28-33
- 一、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产水平为主线28-30
- 二、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为辅线30-31
- 三、坚持人民群众与改革实践相结合31-33
- 第三章 邓小平群众观的当代价值33-49
- 第一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价值33-40
- 一、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增添了时代内容33-36
-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36-39
- 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39-40
- 第二节 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价值40-49
- 一、凝聚人民群众智慧,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导41-43
- 二、增强人民群众政治认同感,为完善民主法制确立了现实基础43-45
- 三、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为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45-47
- 四、以民意为突破,为推进民生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47-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2-53
- 致谢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葛焕东;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核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05期
2 冯泓;论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 钱小芊;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学习《邓小平文选》札记[J];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