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视阈下中国的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1:10
本文关键词:转型社会视阈下中国的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研究以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社会群体心理聚合和政治稳定为分析视角,本文试图探求社会政治情绪发生的原因,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内涵、作用,以及优化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路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情绪主要表现为政治冷漠、个体极端行为和群体性事件。社会转型是政治情绪产生的根源,也是导致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而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人类心理、经济利益、政府过程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异化”则是政治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这些方面又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情绪的发生机理。在社会转型时期,民众的政治情绪往往表现于非正常体制渠道的释放和发泄,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政治动机和政治行为,这种行为将引发社会动荡,腐蚀政治合法性,威胁政治稳定,这种消极影响是中国政府在维护政治稳定面前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难题。政治情绪排解机制是稀释社会政治情绪,维护政治稳定的有效防范机制,其具有消解功能、平衡功能和驱动功能。在目前转型时期,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果,不论在制度层面、组织层面还是文化层面,但政治情绪排解机制运行的效果并不显著,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政治情绪排解机制在运行当中有其制约因素和现实困境。面对一个利益日趋分化、价值多元的时代,政府需要创新理念,优化功能,不断优化政治情绪排解机制,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优化路径分别从公民、政府、社会三个方面来研究,公民角度:培养理性政治文化,构建文化培养机制;政府角度: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制度约束机制;社会角度:畅通政治情绪排解渠道,建立组织协商机制。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优化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从长远来看,真正消解公众的政治情绪,实现政治稳定,还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优化制度建设,增强法治民主,扩大政治参与。
【关键词】:社会转型 政治情绪排解机制 政治稳定 优化路径 深化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导言7-11
- 一、选题的缘由7-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8-9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9-11
- 第—章 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理论阐述11-18
- 一、政治情绪的内涵11-13
- (一) 政治情绪的概念11-12
- (二) 政治情绪的运行过程12-13
- 二、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内涵13-14
- (一) 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概念13
- (二) 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构成要素13-14
- 三、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主要功能14-15
- (一) 消解功能14
- (二) 平衡功能14
- (三) 驱动功能14-15
- 四、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分析理路15-18
- (一) 社会转型视阈下的“冲突”与“稳定”15-17
- (二)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聚合17-18
-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情绪现状分析18-30
- 一、社会转型期政治情绪的主要表现18-22
- (一) 政治冷漠18-19
- (二) “个体极端行为”19-20
- (三) “群体性事件”20-22
- 二、政治情绪对转型期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22-25
- (一) 政治情绪对转型期政治生活的影响22-24
- (二) 政治情绪对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影响24-25
- 三、社会转型期政治情绪的产生原因25-30
- (一) 现代化社会转型:政治情绪产生的根源25-26
- (二) 人类心理因素:人类生理本能的反映和心理的感染作用26-27
- (三) 经济利益因素: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利益的分配不均27-28
- (四) 政治过程因素:政府的自利性与体制性迟钝28-29
- (五) 社会文化因素: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碰撞与“青天情结”的现实落差29-30
-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运行30-37
- 一、当前中国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建设状态30-33
- (一) 制度规定方面30-31
- (二) 组织建设方面31-32
- (三) 文化引领方面32-33
- 二、当前政治情绪排解机制运行的成效33-34
- (一) 巩固政治合法性方面33
- (二) 维护政治稳定方面33-34
- 三、当前政治情绪排解机制运行的现实困境与挑战34-37
- (一) 制度困境34-35
- (二) 组织困境35
- (三) 文化困境35-37
-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优化路径37-44
- 一、培育理性政治文化,构建文化涵养机制37-39
- (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育大众文化环境37-38
- (二) 加强公民文化教育,孕育公民理性,促进有序政治参与38
- (三) 注重政治文化建设,构建文化涵养机制38-39
- 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制度约束机制39-41
- (一) 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以程序公正推进实质公正39-40
- (二) 切实加强制度改革,建立制度约束机制40
- (三) 以制度创新积极引领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40-41
- 三、畅通政治情绪排解渠道,建立组织协商机制41-44
- (一) 畅通政治参与、政治沟通的渠道,合理释放政治情绪41
- (二) 有效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开辟崭新渠道41-42
- (三) 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实现社会与政府良性促动42-44
- 结束语44-45
- 参考文献45-5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0-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许开轶;王洪涛;;新加坡维护政治稳定的经验分析[J];长白学刊;2012年06期
2 曹帅;许开轶;;社会转型视阈下的政治情绪:内涵、表现与发生机理[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2期
3 王来华;陈月生;;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05期
4 刘正强;;信访的“容量”分析——理解中国信访治理及其限度的一种思路[J];开放时代;2014年01期
5 周晓虹;;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转型社会视阈下中国的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8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