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3:08

  本文关键词: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日益要求民主和法治思想融入人心,要求全体公民积极有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在这样—个重要的变迁过程中,公民素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当前中国人的文化素质有了广泛地提高,但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公民意识尚未普及人心,公民参加社会事务的能力仍需得到大幅度提升。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虽然占有一定优势并发挥着它积极的作用,但就现代公民教育而言,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还不能满足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发展需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群体,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公民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素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所在。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开展的公民教育还不是十分的理想,在教育中还存在着些许的问题和偏差,由于众多因素影响到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大学生对于公民道德规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参政议政等在认知上、情感上、实践上等方面还不够,大学生仍缺乏公民意识、公民参政议政、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能力。 本文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不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由来和发展做了详细的分解,分析了国内外公民含义上的差异,通过对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辨析,阐述了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大学生的公民素质现状,针对大学生公民教育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在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基础之上,结合本国的实际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对现阶段的高校公民教育的方法加以补充,在一定的形式上起到了实践作用。 论文的创新点是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公民教育模式及方法,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一些成功模式和做法,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网络。 本文分由导语、正文、结束语组成,正文从4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本质理论、现代化相关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大学生公民教育界说。本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厘清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这是本研究最基础性工作。 第三部分,当前大学生公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已有的成绩及存在不足,为探索对策提供依据。 第四部分,大学生公民教育策略。这是本文的落脚点和创新点。论文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一些成功模式和做法,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立体通道。
【关键词】:大学生 公民教育 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导论9-14
  • (一) 研究缘起及研究的意义9-10
  • (二) 国内外公民教育的研究综述10-12
  • 1. 国外有关公民教育的研究综述10
  • 2. 国内公民教育的研究综述10-12
  • (三)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2-13
  • (四) 主要研究方法13-14
  • 一、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14-16
  • (一) 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4
  • (二)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14
  • (三) 现代化的相关理论14-16
  • 二、公民教育界说16-20
  • (一) 公民的内涵16-17
  • 1. 西方公民的界定16
  • 2. 我国对公民的界定16-17
  • (二)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7-20
  • 1. 公民教育17-18
  • 2. 思想政治教育18
  • 3.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8-20
  • 三、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0-28
  • (一)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20-22
  • (二)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及公民教育存在的不足22-25
  • 1. 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22-24
  • 2. 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开展的现状24-25
  • (三) 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问题剖析25-28
  • 1. 我国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的历史传统25-26
  • 2. 高校对公民教育意识淡薄26-27
  • 3. 大学生自我公民教育意识薄弱27-28
  • 四、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策略研究28-41
  • (一) 国内外公民教育经验的借鉴28-30
  • 1. 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28
  • 2. 公民教育内容丰富28-29
  • 3. 公民教育途径的多样化29-30
  • 4. 公民教育方法的多样化30
  • (二) 以社会为基地,健全高校公民教育的保障措施30-32
  • 1. 转变观念,建立相关教育制度和实施方法31
  • 2. 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为培养合格公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1-32
  • (三)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大力开展公民教育32-38
  • 1. 确定高校公民教育教育目标32
  • 2. 构建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体系32-34
  • 3. 拓宽公民教育途径34-37
  • 4. 提高教师公民教育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37-38
  • (四) 重视家庭对公民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38-39
  • 1. 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38
  • 2. 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中,更多的体现为示范作用38-39
  • 3. 改善教育方法,使家教措施合情合理39
  • (五) 搭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联系的立体通道39-41
  • 1. 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校的联系通道39
  • 2. 拓展高校与家庭联系的通道39-40
  • 3. 拓展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渠道40
  • 4. 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立体通道支持系统40-41
  • 结束语41-42
  • 注释42-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本文关键词: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05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f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