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9:14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把构建和谐社会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而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当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又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攻坚阶段,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和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凸显,各方面的矛盾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给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消极影响。若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构建和谐社会,除了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我们更需要一种柔性的手段,即政治社会化。为此,研究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政治社会化问题就具有了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虽然我国的政治社会化已初见成效,表现为:政治态度相对端正,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政治体系不断革新和完善,政治文化传播加强。但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仍面临着多维困境:政治社会化相关理论和制度建设缺位,政治认同感弱化,政治参与的非制度化,传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降低,主导政治信仰危机。透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对政治社会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官本位封建思想残余及民主法治不健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参与机制的制约,政治社会化运行体制弊端,全球化浪潮与社会转型期的双重挑战几个方面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其对策有:一、加强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建构,包括党和政府、公民自身、学校和家庭等;二、政治社会化的治理模式,包括科学合理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制权和监督机制、政治参与的良性运作机制、法律制度建设;三、政治社会化的保障条件,包括优化市场经济条件,优化社会自治能力,拓宽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注重科学的政治心理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五个方面。只有在认清当前政治社会化的问题和形势的基础上,辩证的对待其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所面临的困境,才能逐渐消除政治社会化的阻滞和谐因素,从而更好的为构建和谐社会所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 政治社会化 政治参与 政治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1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13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义11-13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3-19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3-15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5-18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18-19
  • 1.3.4 发展趋势19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9-21
  • 1.4.1 研究方法19-20
  • 1.4.2 创新点20-21
  • 2 和谐社会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概述21-30
  • 2.1 和谐社会21-23
  • 2.1.1 和谐社会的含义21-22
  • 2.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22-23
  • 2.2 政治社会化23-27
  • 2.2.1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23-25
  • 2.2.2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25
  • 2.2.3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25-27
  • 2.3 政治社会化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性27-29
  • 2.3.1 政治社会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27-28
  • 2.3.2 社会和谐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社会条件28
  • 2.3.3 和谐社会与政治社会化具有内在同一性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3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分析30-43
  • 3.1 政治社会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促进和谐因素30-32
  • 3.1.1 社会政治态度相对端正30
  • 3.1.2 个体思想政治索质不断提高30-31
  • 3.1.3 政治体系不断革新和完善31-32
  • 3.1.4 政治文化传播加强32
  • 3.2 政治社会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阻滞和谐因素32-37
  • 3.2.1 政治社会化相关理论和制度建设缺位32-33
  • 3.2.2 政治认同感弱化33-34
  • 3.2.3 政治参与的非制度化34-35
  • 3.2.4 传统政治社会化有效性降低35-36
  • 3.2.5 主导政治信仰危机36-37
  • 3.3 政治社会化阻滞和谐因素产生的原因37-42
  • 3.3.1 政治社会化重视程度不够37-38
  • 3.3.2 官本位封建思想影响及民主法制不健全38
  • 3.3.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参与机制的制约38-39
  • 3.3.4 政治社会化运行体制存在弊端39-41
  • 3.3.5 全球化浪潮与社会转型期的双重挑战41-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4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社会化的对策43-55
  • 4.1 加强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建构43-45
  • 4.1.1 强化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43-44
  • 4.1.2 加强自身学习与实践44
  • 4.1.3 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44-45
  • 4.2 完善政治社会化的治理模式45-49
  • 4.2.1 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45-46
  • 4.2.2 加强制权和监督机制建设46-47
  • 4.2.3 打造政治参与的良性运作机制47-49
  • 4.2.4 加强政治社会化的法律制度建设49
  • 4.3 优化政治社会化的保障条件49-54
  • 4.3.1 优化市场经济条件49-50
  • 4.3.2 优化社会自治能力50-51
  • 4.3.3 优化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51-52
  • 4.3.4 注重科学的政治心理分析52-53
  • 4.3.5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53-54
  • 4.4 本章小结54-55
  •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振清;社会变革中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分析[J];学术交流;2002年05期

2 刘鑫;论政治社会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薛立强,杨书文;论政治社会化的涵义[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薛立强,杨书文;论政治社会化的涵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汪如磊;论中国共产党政治社会化的转型[J];理论与改革;2002年02期

6 梁庆,宁健;论政治社会化及其方式优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9期

7 张爱芳;政治社会化及其有效性的提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8 程惠霞,杜奎霞;论传统政治社会化途径及其现代借鉴意义[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怀;论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年01期

10 展明锋,陈勇;论“入世”后我国政治社会化运行模式的转变[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长德;王兴仓;;略论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社会化[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林怡;张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践路径和意义——基于对上海某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现状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苗春凤;;论权威评价活动中的典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胡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5 朱东北;;从政治社会化论满洲省委的历史经验[A];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6 惠冰;;大学中的青年政治社会化研究[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7 显中;;《毛泽东的政治社会化机制》[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昆;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与对策[N];鞍山日报 ;2009年

2 燕继荣;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N];学习时报;2005年

3 周平;政治社会化——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过程[N];云南日报;2001年

4 楮岩;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常做常新[N];人民邮电;2013年

5 浙江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董根洪 浙江省委党校哲学部硕士生 王洪涛;抓好多样有效整合 践行核心价值体系[N];杭州日报;2012年

6 西藏大学 杨文仙;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路径[N];西藏日报(汉);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娄淑华;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熊易寒;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何丽君;新时期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壮飞;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2 徐岚;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志琴;转型期我国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洋;互联网对“90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卫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戈亚男;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初探[D];南京大学;2011年

7 唐立山;我国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龚小平;当代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其教育对策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9 岳宗德;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刘维;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05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