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我国法律至上原则的社会主义实践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01 06:07

  本文关键词:我国法律至上原则的社会主义实践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法律至上,指的是无论公域、私域,无论是政府、社会或是个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范围内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开展活动。所有行为主体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或是享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改革开放伊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达成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召,并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决定中高度重视法律的作用与维护法律权威,指出要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法律对中国发展的重大作用,应坚决地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1)本文在对法律至上原则也即法律权威的内涵、基本要素及特性等各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分析了法律至上原则在实践中的现实困境及成因,进而就推动法律至上原则在中国的实现提出了几点看法。文章正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证。第一部分对法律至上原则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简要介绍了法律至上原则的渊源及阐释了它的含义,进而从排斥人治、司法的地位、政府行为和公民行为这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它的特征。第二部分介绍了法律至上原则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法律至上原则包含了良法的存续、普遍的服从和司法权威的保障这几个要素;其次从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的实现及权力制约这几个方面说明了法律至上原则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分析了几则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典型事例,并指出了其中所反映出的现实困境,进而从公民法治意识、权力制约和司法权威三个主要方面就存在现实困境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法律至上原则的实现途径。一是要以良法为基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要积极推动全民形成法律至上观念。三是要制约权力,避免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四是要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切实保障法律至上。
【关键词】:法律至上 社会主义法治实践 良法 服从 司法权威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0.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序言9-14
  • (一)研究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3
  • (三)研究内容13-14
  • 一、法律至上原则的内涵14-20
  • (一) 法律至上原则的渊源14-15
  • (二) 法律至上原则的含义15-17
  • (三) 法律至上原则的特征17-20
  • 1. 排斥人治17-18
  • 2. 司法至上18
  • 3. 法不禁止即自由18-19
  • 4. 法无授权即禁止19-20
  • 二、法律至上原则的基本要素及重要意义20-29
  • (一) 法律至上原则的基本要素20-25
  • 1. 良法的存续20-22
  • 2. 普遍的服从22-23
  • 3. 司法权威的保障23-25
  • (二) 坚持法律至上原则的重要意义25-29
  • 1. 法律至上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障25-26
  • 2. 法律至上原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26-27
  • 3. 法律至上原则是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前提27-28
  • 4. 法律至上原则是制约权力的力量源泉28-29
  • 三、法律至上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困境及成因29-40
  • (一) 法律至上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困境29-35
  • 1. 民众法律意识淡薄29-30
  • 2. 稳定的压力干扰权力的行使30-31
  • 3. 超越法律授权行使权力31-32
  • 4. 民意干预司法独立32-34
  • 5. 漠视司法权威34-35
  • (二) 法律至上原则在社会主义中国实践的困境的成因35-40
  • 1. 公民服从法律的意识不足,,影响法律至上权威的建立35-36
  • 2. 权力缺乏足够约束,侵蚀法律至上权威的信仰36-37
  • 3. 司法权威未能树立,无法保障法律的至上权威37-40
  • 四、法律至上原则的实现40-48
  • (一) 以良法为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0-42
  • 1. 立法要注重法的内容的正义属性40-41
  • 2. 程序正当是立法的重要属性41
  • 3. 立法技术的作用不可忽视41-42
  • (二) 积极推动全民形成法律至上观念42-43
  • (三) 制约权力,避免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43-45
  • 1. 涤除迷信、崇拜权力的社会意识43-44
  • 2. 以权力约束权力44
  • 3. 以权利制约权力44-45
  • (四) 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切实保障法律至上45-48
  • 1. 坚持司法独立,向法官独立过渡45-46
  • 2. 剥离法官行政级别,逐渐消除法院行政级别46-47
  • 3. 继续推进司法改革,从人力、财力上保障司法独立47-48
  • 五、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孟炎,刘春竹;略论法律至上原则[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周林;论法律至上原则的构成要件[J];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姚系平;法律至上与政治文明[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 史晓君;李环宇;;关于法律至上观念的培养[J];学理论;2003年04期

5 孙赓;为“宪法和法律至上”辩护[J];人大研究;2005年02期

6 高振强;;法律至上的异化及其克服[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7 谢次昌;“法律至上”论之我见[J];社会科学;1983年06期

8 谢晖;“法律至上”论析[J];求是学刊;1999年06期

9 张栋;关于法和法律在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孙聚高;论社会主义法律至上权威的培育[J];理论月刊;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海年;;从“有法必依”到“宪法法律至上”(讨论稿)[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2 赖梁盟;;法治理念再认识[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部;营造法律至上的法治环境[N];人民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陈锋 整理;张思之 期盼一个法律至上的中国[N];华夏时报;2013年

3 赵冬梅;营造法律至上的档案法治环境[N];中国档案报;2013年

4 曹志瑜;法律至上及其异化[N];检察日报;2013年

5 本报评论员;法治社会唯有法律至上[N];成都日报;2014年

6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行政法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 杨海坤;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N];法制日报;2008年

7 张秉银;宪法法律至上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N];法制日报;2008年

8 蒋惠岭;宪法法律至上断思[N];法制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张媛;树立法律至上理念推进依法治国[N];法制日报;2012年

10 南京市栖霞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胡晓健;树立法律至上理念 加快依法治区进程[N];江苏法制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晓鹏;我国法律至上原则的社会主义实践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2 刘钟淇;论宪法法律至上[D];山东大学;2012年

3 王宇;古希腊“法律至上”观念的生成及意义[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张正文;论自然法的法治理念[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法律至上原则的社会主义实践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38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e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