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17:11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之一。中国人大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显赫地位,以及其本身发展的曲折性和紧迫性,奠定人大制度研究在制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人大制度地位设计的至上性与制度实际运行中的缺乏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人大制度运行的实际空间与宪法中规定的制度空间不符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进行人大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以此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本文试图以人大制度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以过程研究和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回答导致人大制度制度空间与实际空间不相符合的根本原因。本研究不拘于宏观的制度与政体的研究,也不困于微观的制度规则的演变,,而是从中观层面从制度本身出发,以制度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两种角色来观察制度与情境、理念、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以情境、理念、行为和制度本身四个变量作为制度纵向变迁过程和中西代议制度横向比较的四个维度,从而解读、确认和探索人大制度空间的演变问题。 本文由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问题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假设、研究的逻辑与框架及文章的主要概念。最后提出本文的预期创新点和难点,对论文的整体框架和方向作简单的交代。 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中国人大制度的内涵,它既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又是根本政治制度,从制度的内涵出发,人大制度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内容:人大制度的组织结构、人大制度的规则体系、人大制度的权力结构。其次,介绍了人大制度的发展历程,按时间宏观上划分为人大制度的生成(1954以前到1954年),人大制度的调适(1954-1976),人大制度的发展(1976-至今)三个阶段。其中在人大制度的调适阶段包括四个时期,分别是:1954-1957年人大制度的初步探索、1957-1966年人大制度的曲折发展、1966-1976人大制度的严重践踏、1975年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大制度根基尚存。 第三章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原因分析。本章主要以纵向历史研究和动态分析为主,剖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各种变量与人大制度本身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制度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作用。首先,人大制度变迁与社会情境的变化。人大制度的生成是与国家的构建,奠定新政权的合法性的国内外社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人大制度在经历了短暂的巩固发展后又陷入瘫痪,这是与当时高度的政治动员下的国家对社会的完全控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人大制度历经挫折实现恢复发展则有赖于改革开放基础上经济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的形成。其次,人大制度变迁与思想理念的转型。人大制度的生成是与马列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和代议制思想分不开的,而人大制度异变是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教条化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人大制度实现发展和成长则是与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相伴而行。第三,人大制度变迁与政治主体行为的转变。人大制度的生成是在中国近代历史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冲突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民主道路的实践性产物;同时,它又是新观念为精英和大众所接受并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自上而下设计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因此,人大制度的最初设计离不开毛泽东对人大制度的构思和中国革命实践。但人大制度的异变也与领袖权威勃发膨胀密切联系,客观上导致制度自主性的缺失,最终人大制度的恢复发展依然依赖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党和领导党、执政党角色的认识和转变。最后,人大制度变迁中制度自身的路径依赖。人大制度与政党的关系,以及人大制度的权威性和组织活动原则一定程度上存在自上而下设计的成分,但必须清楚的看到,在学习效应和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人大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是由来已久的,早有积淀的。 第四章是变迁视角下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比较。从横向类比的角度看西方议会制度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异同,比较点的选择依然是与制度密切相关的四个变量:制度-情境、制度-理念、制度-行为、制度本身。首先,社会情境视角下,中国的代议制度是近代以来政治冲突演变下的舶来品,而西方的代议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后对古代民主制度的传承;其次,思想理念视角下,中国的代议制度是以“人性善”“权力合”“通上下”的思想理念为基础的,而西方的代议制度是与“人性恶”“权力分”“限权力”的思想理念紧密联系。第三,政治主体行为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主要是表现在代表或议员的选举制度和代议机关与政党关系的不同。最后,中西代议制度本身的比较主要体现在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的不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无分权有分工、设有常设权力机构、拥有根本权力,而西方议会制度是分权制衡、议会党团、只拥有立法权的代议制度。 第五章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理论反思及前景展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式是政党、民主与法治三个角色相互倚仗、有效协调,实现党的权力、人民权力与国家权力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或民主政治理论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好三者“有机统一”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它并不是象西方学说形容的那样完全“僵硬”的体制,而是一套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持续变迁,并根据环境变迁来调整自身形式的富有弹性和发展空间的制度形式。人大制度必以其四大权力构架为基础,实现自身组织结构、制度安排的完善和创新,人大制度的实际空间与制度空间渐趋一致的过程,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助动力,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 第六章结语。中国人大制度不仅是观察中国政治生活变迁的重要线索,而且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平台、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大国治理的制度载体,它的成长发展将深刻影响中国政治生活的轨迹,当前的中国转型社会下的“善治”更需要人大制度成为名符其实的“善制”。
【关键词】:制度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 历史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2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第一章 导论15-41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15-23
  • 一、 研究的问题15-19
  • 二、 研究的意义19-23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23-30
  • 一、 国内外文献的总结与归纳23-28
  • 二、 研究方法论的整理与思考28-30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30-34
  • 一、 研究方法30-32
  • 二、 核心假设32-34
  •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34-41
  • 一、 研究的逻辑与构架34-38
  • 二、 研究的预期创新点和难点38-41
  • 第二章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41-75
  • 第一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41-59
  • 一、 制度、政体与人大制度41-45
  • 二、 中国人大制度的规则体系45-50
  • 三、 中国人大制度的组织结构50-57
  • 四、 中国人大制度的权力结构57-59
  • 第二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59-75
  • 一、 中国人大制度的生成59-62
  • 二、 中国人大制度的调适62-69
  • 三、 中国人大制度的发展69-75
  • 第三章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原因分析75-117
  • 第一节 人大制度变迁与社会情境的变化75-84
  • 一、 人大制度生成的社会情境75-78
  • 二、 人大制度调适的社会情境78-81
  • 三、 人大制度发展的社会情境81-84
  • 第二节 人大制度变迁与思想理念的转型84-93
  • 一、 人大制度的生成与马列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84-87
  • 二、 人大制度的调适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87-90
  • 三、 人大制度的发展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90-93
  • 第三节 人大制度变迁与政治主体行为的转变93-102
  • 一、 政治精英与人大制度的构思与实践93-98
  • 二、 中国共产党角色的转变与人大制度的兴衰98-102
  • 第四节 人大制度变迁中制度自身的路径依赖102-117
  • 一、 人大制度与政党关系的路径依赖103-107
  • 二、 人大制度根本原则的路径依赖107-111
  • 三、 人大制度组织原则的路径依赖111-117
  • 第四章 变迁视角下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比较117-143
  • 第一节 社会情境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117-123
  • 一、 中国的代议制度是近代以来政治冲突演变下的舶来品118-120
  • 二、 西方的代议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下传统民主制度的传承120-123
  • 第二节 思想理念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123-130
  • 一、 中国的代议制度与“人性善”“权力合”“通上下”的思想理念124-126
  • 二、 西方的代议制度与“人性恶”“权力分”“限权力”的思想理念126-130
  • 第三节 政治主体行为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130-137
  • 一、 中国代议制度下的代表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31-134
  • 二、 西方代议制度下的议员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34-137
  • 第四节 中西代议制度本身的比较137-143
  • 一、 中国代议制度的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137-140
  • 二、 西方议会制度的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140-143
  • 第五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的理论反思与前景展望143-175
  • 第一节 人大制度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144-148
  • 一、 民主执政与人大制度的联结功能145-146
  • 二、 科学执政与人大制度的整合能力146-147
  • 三、 依法执政与人大制度的转化能力147-148
  • 第二节 人大制度与人民民主148-156
  • 一、 选举制度中人民意志的体现149-151
  • 二、 代表制度中人民意志的实现151-156
  • 第三节 人大制度与依法治国156-163
  • 一、 人大制度的变迁与中国法治历程156-158
  • 二、 人大制度的成长与依法治国的实施158-162
  • 三、 人大制度的发展与法治精神的培育162-163
  • 第四节 人大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163-175
  • 一、 人大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平台164-167
  • 二、 人大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路径167-175
  • 第六章 结语175-181
  • 参考文献181-195
  • 后记195-1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运德;;代议制缺失的人民主权论——卢梭人民主权理论评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吴庆华;;浅议代议制度的普适性与民族性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年04期

3 王辉;;西方宪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J];传承;2010年03期

4 张生;;浅谈衡量人大立法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J];法学与实践;2007年02期

5 骆桃红;;浅论中外代议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6 孔芳;;地方代议制度——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J];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期

7 吴晓华;;浅析代议制度存在的条件及其发展趋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马蓉;;中西代议制度中人大代表与议会议员之间的差异及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年11期

9 陈刚;文玉;;中美两国代议制度之比较[J];党史文苑;2010年18期

10 沈士光;;论选举意识和人大代议制度的互动[J];理论与改革;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良宇;;夕阳彩霞映犹红——在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的贺词[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纪念特刊[C];1993年

2 李同度;;安徽省抗癌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总结报告[A];安徽省抗癌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乳腺癌、肺癌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安徽省肿瘤防治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关于召开中国昆虫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的通知(第一号)[A];昆虫学会通讯4[C];2002年

4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A];植病学会通讯4[C];2002年

5 李惠国;;以开创之势迎接21世纪[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1996年

6 吴树青;;在中国老教授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A];中国老教授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武正国;;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作用[A];学习宪法修正案座谈会文集[C];2004年

8 ;学会代表大会及理事会议[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九十周年纪念专集(1912-2002)[C];2002年

9 何永祺;;开幕词[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10 朱树英;;从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的工作实践看律师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元丰;韩裕峰为市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作报告[N];大同日报;2007年

2 杨元丰;市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闭幕[N];大同日报;2007年

3 李勇邋通讯员 王卫 实习生 曹娴;民革湖南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N];湖南日报;2007年

4 陈茁;省摄影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举行[N];河南日报;2007年

5 记者 马敏;农工党宁夏第五次代表大会在银举行[N];华兴时报;2007年

6 王婷邋本报记者 常河;省致公第四次代表大会闭幕[N];江淮时报;2007年

7 特约记者  安东生;中共洛龙区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N];洛阳日报;2006年

8 记者 吴鹏举;市青联第十一届一次会议暨学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N];闽南日报;2006年

9 本报评论员;发挥工会职能 维护职工权益[N];青岛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李强;中共山西省纪委第七次全会在并举行[N];山西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坤;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2 王晓珊;代表的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3 邱家军;中国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许法根;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斯炎伟;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与“十七年”文学体制的生成[D];浙江大学;2007年

7 邬思源;中国共产党监督制度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海洋;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闫飞飞;理解代表:从主权、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深化对代表的认识[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冯佩成;苏联干部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欣;莫斯卡代议制度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佳;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民初代议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马志宾;我国全国人大代表规模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张栋;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成亮;我国人大代表代表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余杰;“二次革命”后的北京国会:以国民党议员为中心的考察(1913-1923)[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景月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与英、美、法三国议长职权之比较[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8 许巾荣;人大代表职能与素质论[D];河北大学;2010年

9 赵连志;地方人大对政府监督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石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55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0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