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法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17-05-17 18:0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法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内在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莱茵报》时期的工作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可谓巨大,让马克思在哲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是在法哲学方面,,实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激烈冲突让他放弃了康德的理想主义,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法哲学观,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并以报纸为媒介反抗专制,引导人民关心自己和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利益驱使下灰暗的现实让他对自己的法哲学思想产生怀疑,承前启后开始走向唯物主义法哲学观,开创法哲学领域的历史新篇。没有《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深入思考,就不会有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转变和理论上的伟大成就。 本文以《莱茵报》工作中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为主线,根据马克思不同时期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演进,探讨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论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莱茵报》时期法哲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马克思的思想受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属于唯心主义的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学观。后一阶段马克思逐渐摆脱时代的束缚,开始由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学观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转轨,即开始以现实为出发点考察法现象、从经济利益角度审视法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并最终改变了以往单纯地仅从抽象的理性、自由等彼岸世界来审视现实世界的立场,将唯物思想运用到法的领域。通过分析前一时期到后一时期的思想演进,得出其思想发展的实质,并深入分析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法哲学思想超越时代,体现出唯物主义的光芒,是唯物主义法哲学的开端,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莱茵报 马克思 法哲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0-05;A8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目的12-13
- 1.2 研究意义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13-16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3.3 研究综述16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16-18
- 1.4.1 主要内容16-17
- 1.4.2 研究方法17-18
- 第2章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法哲学思想的阶段划分18-25
- 2.1 《莱茵报》——革命民主主义的阵地18-21
- 2.1.1 《莱茵报》的创立和停刊18-19
- 2.1.2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活动及主要著述19-20
- 2.1.3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法哲学思想的基本问题20-21
- 2.2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阶段划分21-22
- 2.2.1 划分的依据21
- 2.2.2 具体划分21
- 2.2.3 划分的意义21-22
- 2.3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特点22-24
- 2.3.1 理性自由主义原则22
- 2.3.2 理性批判主义精神22-23
- 2.3.3 唯物主义法哲学观的启航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马克思《莱茵报》前、后期法哲学思想的发展25-35
- 3.1 《莱茵报》前期马克思法哲学主要思想25-29
- 3.1.1 法与表达自由(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25-26
- 3.1.2 法与国家集权26-28
- 3.1.3 法的引力定律——法与人类理性28-29
- 3.2 《莱茵报》后期马克思法哲学主要思想29-32
- 3.2.1 法与物质利益——利益总是占法的上风29
- 3.2.2 民主法与专制法29-30
- 3.2.3 法律是“事物的法的本质”30
- 3.2.4 公民权利与国家原则30-31
- 3.2.5 法与官僚等级制度31-32
- 3.3 《莱茵报》时期前后阶段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发展32-34
- 3.3.1 从理想到现实——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学世界观的产生32
- 3.3.2 从彼岸到此岸——打破宗教束缚32-33
- 3.3.3 从思辨到批判——对法与社会现象的关系的重新审视33-34
- 3.4 唯心主义法学观向唯物主义法学观的转向34
- 3.5 本章小结34-35
- 第4章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法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35-44
- 4.1 理性理想主义的憧憬35-38
- 4.1.1 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法哲学观35-36
- 4.1.2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继受36
- 4.1.3 马克思《莱茵报》前期理性法学观念的体现36-38
- 4.2 对现实问题的反思38-41
- 4.2.1 马克思苦恼的疑问——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探讨38-39
- 4.2.2 《莱茵报》后期对经济问题的初步探讨39-40
- 4.2.3 马克思苦恼的疑问的破解40-41
- 4.3 对黑格尔新理性法学观的批判41-43
- 4.3.1 黑格尔视野中的市民社会与法的关系41
- 4.3.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41-43
- 4.3.3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法和国家关系的初步阐析43
- 4.4 本章小结43-44
- 第5章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法哲学思想的理论历史地位及价值意蕴44-50
- 5.1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法哲学思想的理论历史地位44-46
- 5.1.1 实现了马克思法学方法论的变革44-45
- 5.1.2 奠定了唯物主义法学大厦的基石45
- 5.1.3 促进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45-46
- 5.2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法哲学思想的价值意蕴46-49
- 5.2.1 马克思法哲学对西方法哲学的批判46-47
- 5.2.2 对我国法哲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47
- 5.2.3 对我国民主法治实践的启示47-49
- 5.3 本章小结49-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运钦;;马克思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探索与其世界观的转变[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3期
2 韩立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J];河北学刊;2009年01期
3 张亮;;在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夜——《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再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程彪;“实践”与哲学主题的转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5 袁吉富;;对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两种解读模式的质疑[J];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6 龚廷泰,吕波;青年马克思新理性自由法思想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王庆英;;试论青年马克思走出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历程——从《莱茵报》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南方论刊;2013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典顺;自由的尘世根基[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巧;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利益思想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法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内在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7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