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物象与规则

发布时间:2017-05-20 11:23

  本文关键词:物象与规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法律和艺术,作为似乎并不相交的两个独立的人文学科领域,实则在人类历史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关联。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和法律秩序,恰是建立在一种以艺术为表征的“美学神正论”(尼采语)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美学神正机制透过对美进行的多元的、相对主义的阐释,给雅典的世俗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提供了赖以滋生的土壤。同样,柏拉图及中世纪早期的奥古斯丁在建构自己反民主的、禁欲主义的道德专制的时候,,也无独有偶地首先针对古代的“模仿艺术”,为的就是要根除世俗民主政治和法制的美学神正论论的土壤,继而以一种超验的道德神正论取而代之。在这两种法律和政治的建构中,艺术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艺术及其风格的态度往往就是民主政治和专制政治的分野。 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则采用了一种中和了美学神正论和道德神正论的方式,试图通过一种整和“部分”与“整体”的和谐与适宜的途径来建立“人的专制”。这种方法和途径被当时的人们总结为“古典主义风格”,它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创作当中,试图通过对不同艺术风格的整合来提炼出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具有普遍主义特征的“方法”。随着古典主义的风靡,它开始散播到艺术领域之外,以同样的由“多”向“一”演进的过程,成为了那一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思想,并为随之而来的,席卷全欧的“绝对化”浪潮提供了理论和审美诣趣上的支撑,并成为古典主义政治学和古典主义自然法学在方法论上的先导。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简要介绍一下法律、规则以及秩序与艺术之间存在的源流关系。第二部分接着阐述柏拉图对古代秩序和规则的一些探讨,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古代雅典的“美学神正论机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以及柏拉图为了消灭民主制度,实现理想国的专制而对美学神正论的解构。第三部分则介绍奥古斯丁如何通过基督教神学彻底瓦解美学神正论这一古代民主制度的基础,并通过一种彻底的,敌视人本身的禁欲主义和道德神正论来构建起中世纪的道德专制。在第四部分,我们要阐释一下文艺复兴时期,基于当时现实的社会和政治需要,由当时的艺术家、政客、学者们共同构筑起来的古典主义大厦,并主要说明古典主义的时代精神乃是一种对道德神正论和美学神正论的中和。第五部分我们则要重点说明古典主义精神的实质和意图,并得出“古典主义就是专制主义的结论”。在第六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古典主义的方法是如何被体现在非艺术的其他人文学科当中,以及新的,现代性的民主和法治精神对古典主义的解构。最后,我们将得出结论,认为“古典主义精神”在16-18世纪的社会现实中发挥了它自己应有的作用,解构了绝对的道德专制。但是在19世纪以后的历史中,它作为一种过时、陈腐、僵化的观念,阻碍着人类社会迈向一个现代性的民主法治文明。古典主义的专制主义本质,其所倡导的“和谐与适宜”的精神,将成为人们实现自由和民主权利的枷锁。
【关键词】:艺术 法律 秩序 规范 美学神正论 道德神正论 古典主义 专制 民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9.1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9
  • 引言9-14
  • 一、 问题的缘起——柏拉图的理想14-26
  • (一) 希腊古风: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神正秩序14-16
  • (二) 柏拉图对美学神正论和古代民主政治的颠覆16-23
  • (三) 柏拉图的新艺术范式——颠倒了的真善美23-26
  • 二、 奥古斯丁——从“和谐与适宜”所通达的道德专制26-34
  • (一) 柏拉图式道德神正论的缺陷——一个空洞的核心26-29
  • (二) 整体与部分的和谐:湮灭一切实证规范的道德专制29-32
  • (三) 实现整体与部分之和谐的现实主义途径32-34
  • 三、 道德神正论与美学神正论的折衷——古典主义34-51
  • (一) 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法律的存在状态34-37
  • (二) 新现实、新秩序对封闭社会和道德专制的冲击37-41
  • (三) 古典主义精神的形成:从“多”到“一”的“进步”41-46
  • (四) 古典主义精神的实质:藉由统一性规范而为的专制46-51
  • 四、 北方文艺复兴以及古典主义和专制主义的解构51-61
  • (一) 古典主义方法在政治、法学领域中的“流溢”51-53
  • (二) 两种专制的比较:从形而上学的道德专制到形而上学的国家主权53-56
  • (三) 相对主义对古典精神的超越:解构元叙事和元规范56-61
  • 五、 小结与讨论61-63
  • 参考文献63-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滕大春;;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教育理论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1期

2 于浩;曾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幻觉与迷”一章法理释读[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刘森林;;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一个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3期

4 包向飞;;艺术为什么是永恒的——解读雨果的艺术观[J];法国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姚介厚;;经院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之论争[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邢滔滔;;概念论与直谓主义——对王浩的融合方案的理解[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3 佘碧平;;对查士丁的生平、著作与思想的若干考证[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陆扬;;否定神学:德里达与伪狄奥尼修[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森林;;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文明论意义上的思考[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苏隆;我们无需迁就柏拉图[N];中国邮政报;2003年

2 曾怡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游弋于经典与阐释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罗联军;柏拉图主义深刻影响中世纪早期教父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熊哲宏;菲奇诺《柏拉图〈会饮〉的评论》与“柏拉图式的爱情”之由来[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刘明;伦理学中的道德实在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赵广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尼采的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少峰;柏拉图“洞喻”的意象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巧;自由还是毁灭[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辛;物象与规则[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4 吴慈荷;论柏拉图《会饮》中的爱若斯[D];西南大学;2014年

5 刘静;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对“不朽”的精神朝圣[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物象与规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81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1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