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与古希腊哲学家政治思想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与古希腊哲学家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希腊民主政治时期的时间基本相当,中国是井田制下的封建邦国。希腊丘陵较多,希腊城邦对外殖民、贸易,属于海洋文明,为城邦政治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但是在这一时期,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的政治观念同时在这两个地域产生了萌芽。先秦与古希腊时期,“人”的观念格外重要,无论是作为“民众”的整体,或是作为“人”的个体而言。先秦时期的中国哲学更加倾向对“人”个体的道德要求,而古希腊时期的西方哲学,对个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占有相当的篇幅。先秦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大部分为政治哲学,都重点讨论了君主和国家(城邦)的理想模型,尤其是对君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判断标准,包括道德、执政的技艺,以及不同的君主对国家和城邦造成的影响。区别在于,先秦哲学侧重于君主的天生道德品质,而古希腊哲学更加侧重于君主在政治生活中所能够为城邦带来的利益。在政治理论以及对国家建设的期望方面,先秦儒家与古希腊哲学家均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城邦或者国家模型,先秦儒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国民道德水平高度发达的特点,体现了“德治”倾向。与先秦儒家国家模型相比,两方对民众的道德水平设定不同,先秦儒家更加倾向人民的道德趋于高水平,而古希腊认为民众的道德水平趋于低水平,体现了明显的“法制”倾向。在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先秦儒家将抽象理论具体化,从抽象范围下移至具体层面,与《周易》中所提出过的应当从上至下推广礼仪教化的观点相符合。古希腊哲学将具体的事例总结归纳,从具体范围上升至抽象范围,致力于从个别事例中发现唯一的“至高存在”,对话的目的在于脱离具体事物,最终进入逻辑范畴。在宗教观念方面,先秦儒家的“神权”体现在“天命观”中,天命观继承自商周时期的神鬼观念,商周时期笼统而人格化的“上帝”观念在先秦时期被演化成了一种职能范围扩大模糊,并社会化的“天命”概念,古希腊的统治者以规范神权来规范王权,法律的产生代表了神权已被王权所取代。王权需要神权稳固其对民众的约束,演变成以法律为代表的王权为主,以道德代表的神权为辅的政治形态。在对君主的要求方面,先秦儒家哲学侧重于对君主的道德方面做出要求,体现了先秦儒家“仁”的中心思想。先秦儒家理想中的君主具有主动性,最终应达到“内圣外王”的标准,且认为统治阶级,即君主的稳定性越高,国家越能够长治久安。而以民主制为主体的古希腊哲学认为,执政者的轮换保证政治公平,而最理想的政治形态应当是以“哲人王”为统治者的王政。如果说先秦儒家要求君主成为民众的榜样,那么古希腊哲学家要求哲人王成为民众的行事标准,即人格化的法律。先秦儒家认为,统治者以及社会阶层的稳定性是国家和政权能够长久存在的保证,并以礼法划分社会阶层。古希腊哲学提倡以个体特性划分其所在社会阶级,这样的划分方式与其小国寡民的政治形态有着必然联系。在对君主的定位方面,先秦儒家哲学认为人民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强调“与民为利”,以及君主对民众的义务。古希腊哲学中的“哲人王”经由国家培养产生,因此哲人王对国家具有强制性的义务,需要将国家在培养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转化为对城邦的贡献。在对民众的教育方面,先秦儒家与古希腊哲学家相同,均非常重视民众的教育,先秦儒家侧重大方向的把握,古希腊哲学家侧重法律的规范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相对而言更加具体的细节措施,其中的重点是用法律规范城邦中的文艺作品,从而达到使民众在不知不觉中遵守法律规范,培养良好品格的目的。
【关键词】:德治 法制 国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0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一、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12-15
- (一)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12
- (二) 古希腊哲学家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12-15
- 二、政治模型的基本特点15-19
- (一) 先秦儒家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点15-16
- (二) 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城邦的基本特点16-19
- 三、政治理想的实现方式19-23
- (一) 先秦儒家政治理想的实现方式19-20
- (二) 古希腊哲学家政治理想的实现方式20-23
- 四、政治权利的神权保障23-32
- (一) 先秦儒家以天命稳固王权的思想23-26
- 4.1.1 先秦鬼神观念的政治意义与演变23-24
- 4.1.2 天命观念与王权的建立24-26
- (二) 古希腊哲学家以神权保障王权的思想26-32
- 4.2.1 古希腊的神权神明观念以及法律的产生26-27
- 4.2.2 公民道德水平与政治措施27-28
- 4.2.3 王权与神权的演替28-32
- 五、君主的评判标准32-40
- (一) 先秦儒家对君主的评判标准32-35
- 5.1.1 神权对君权的辅助和稳固作用32-33
- 5.1.2 君主的异化与“内圣外王”33-35
- (二) 古希腊哲学家对君主的评判标准35-40
- 5.2.1 公民阶层的划分与政体退变35-36
- 5.2.2 古希腊哲学家对君主的要求36-40
- 六、社会阶层的划分40-44
- (一)、先秦儒家对社会阶层的划分40-41
- (二)、古希腊哲学家对社会阶层的划分41-44
- 七、民众的教育方式44-47
- (一) 先秦儒家对民众的教化手段44-45
- (二) 古希腊哲学家对民众的教育方式45-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耀霞;;先秦儒家的节俭思想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汤宽新;;先秦儒家道德情感消解当代科技负面作用的可能性[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胡亮;周怀红;;先秦儒家忧患思想对现代社会忧患意识建构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1期
4 梁文宏;罗文宁;;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探析[J];传承;2012年11期
5 李金秀;先秦儒家礼仪观与当代礼仪规范──《先秦儒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系列论文之九[J];社科纵横;1999年06期
6 肖焕云;;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历史成因[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7 高永生;先秦儒家价值观探析[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8 吕露;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思想基础——先秦儒家的“礼”、“法”思想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刘明芝,卢永凤;论先秦儒家“和”的思想[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10 卢永凤;;先秦儒家关于“和谐社会”构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英杰;赵东玉;;鸟兽不可与同群——先秦儒家视野中的人兽之别[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李畅友;;先秦儒家人生学说的启示——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周宏;;先秦儒家天人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思想探析[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周山;;先秦儒家关于道德品性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倩;;中华生态文明的原初典范——先秦儒家生态哲学论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10 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智慧[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树华;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浅论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N];贵阳日报;2007年
3 李孝纯;浅谈先秦儒家的学习观[N];学习时报;2002年
4 吉林大学 吴树勤;先秦儒家丧礼的功能与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顾红亮;简评《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N];光明日报;2010年
6 明辉;教化始于刑罚前 先秦儒家法律观[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欧阳祯人;郭店儒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张孝进;文史贯通与儒者风范[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迎华;先秦儒家生死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4 韩章勇;先秦儒家德寿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瑞雪;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D];西北大学;2006年
7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8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燕;先秦儒家自强思想的德育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洪斌;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郑伟伟;先秦儒家知己意识探析[D];郑州大学;2009年
4 王静;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余佳润;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构建的德性基础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雷力嫣;先秦儒家尊严思想探佚[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娇;先秦儒家刚毅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马兰兰;论先秦儒家“义利之辩”[D];河北大学;2015年
9 冷文;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王灵敏;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代转向[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与古希腊哲学家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8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