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风险与现代技术的生态化转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0:11
本文关键词:技术风险与现代技术的生态化转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根源于现代技术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对技术风险的认知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人类的前贤先哲对技术的审慎、怀疑和批判一直伴随在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然而现代技术风险已不同于人类社会在过去历史中所遭遇到的技术风险,它将人类社会推向了毁灭的边缘。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现代技术风险,具有时空跨越性、不可计算性、潜伏隐蔽性和极端危害性,是风险社会最显明的特点,同时也是诱发并加深其他种类风险的因由。工具理性的扩张和现代技术风险的社会运行带来了风险社会的现实困局,使人类社会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风险社会中的危机境遇并非仅仅来源于现代技术自身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人类自身,其根源在于对现代技术缺乏节制和约束的滥用。在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的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人性危机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所有行为都会以一定的后果返诸己身。人类在危机境遇之中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在反思启蒙运动的基础上,以生态启蒙引导现代技术的生态化转向,这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主动调和,是一种积极应对风险的方法。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社会观念、技术实践、制度建设三个层面,对现代技术的生态化转向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这一系统工程必须首先立足于人类的思想意识,在社会观念层面上进行生态化的转向,在发展观、技术观和消费观三个方面进行改善;其次需要在技术实践层面具体落实,依靠从微观到宏观依次实现技术工艺、企业、产业三个层次的生态化转向来实现;最后需要加强制度建设的生态化转向作为保障,完善政府调控、法制建设、生态民主与公众参与这些方面的制度安排。必须强调的是:反思技术风险,批判现代技术,倡导现代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并不等同于要否定甚至放弃现代技术本身。根本目的在于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约束和限制现代技术的发展,克服、消除其不良影响和后果。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实现人、技术、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技术风险 风险社会 现代技术 生态化转向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N0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5
- 1 研究背景10
- 2 研究意义10-11
- 3 研究现状11-13
- 4 研究思路13-14
- 5 本文的创新点14-15
- 1 技术风险和技术风险观15-24
- 1.1 技术风险15-18
- 1.1.1 风险概念的考察15-16
- 1.1.2 技术风险概念的界定16-18
- 1.2 技术风险观18-24
- 1.2.1 古代技术风险观18-19
- 1.2.2 近代技术风险观19-21
- 1.2.3 现代技术风险观21-24
- 2 现代技术风险与风险社会的生成24-37
- 2.1 现代技术风险的来源24-28
- 2.1.1 现代技术风险的内在来源25-26
- 2.1.2 现代技术风险的外在来源26-28
- 2.2 现代技术风险的特征28-32
- 2.2.1 现代技术风险具有时空跨越性28-29
- 2.2.2 现代技术风险具有不可计算性29-30
- 2.2.3 现代技术风险具有潜伏隐蔽性30-31
- 2.2.4 现代技术风险具有极端危害性31-32
- 2.3 风险社会的生成32-37
- 2.3.1 工具理性的扩张32-33
- 2.3.2 技术风险的社会运行33-37
- 3 风险社会中的危机境遇37-48
- 3.1 风险社会中的生态危机37-42
- 3.1.1 环境污染38-39
- 3.1.2 资源耗竭39-41
- 3.1.3 生态失衡41-42
- 3.2 生态危机背后的人性危机42-44
- 3.3 生态启蒙在现代技术中的实现44-48
- 3.3.1 生态启蒙对风险社会的回应44-46
- 3.3.2 现代技术的生态化转向46-48
- 4 现代技术生态化转向的实现路径48-59
- 4.1 社会观念的生态化转向48-52
- 4.1.1 生态发展观的形成48-49
- 4.1.2 生态技术观的构建49-50
- 4.1.3 生态消费观的树立50-52
- 4.2 技术实践的生态化转向52-56
- 4.2.1 技术工艺生态化52-53
- 4.2.2 企业生态化53-55
- 4.2.3 产业生态化55-56
- 4.3 制度建设的生态化转向56-59
- 4.3.1 政府调控与法制建设的加强56-57
- 4.3.2 生态民主与公众参与的实现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想;;社会发展与科技的生态化转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2 赵成;;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及其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6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隽;;城市经济的生态化转向[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志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探讨[N];科学导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箐;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2 彭凯;技术风险与现代技术的生态化转向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3 黄孔融;我国服务业生态化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张兴;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技术风险与现代技术的生态化转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8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