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全民传播视阈下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8 13:03

  本文关键词:全民传播视阈下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互联网与中国社会转型密切相关,是社会各种症候的重要表征,其从发展之时,就承载着原有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构建新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关系。高科技信息化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作为一种新媒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有时日,但是随着普通民众向社会公众身份的转化,新媒介日益体现出人类关系的本质属性——传播性的变化,在已经觉醒的公民意识推动下,出现了全民参与式传播的具有时代性的传播形态,而公共话语权的诞生与演变正是这场媒体变革的重要表征。“机制”一词一般存在于不同事物的表现形式中,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本研究以机制为切入角度来分析公共话语权在演变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和客观规律。中国社会和媒体最大的发展成果,便是公共声音的传播和公共话语权的诞生。本文跟进时代步伐,在全民传播视阈下,对公共话语权的发展逻辑和现实走势进行基础理论阐述;对公共话语权的演变机制,从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演变效应三个方面搭建结构框架,构建公共话语权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和体系以及运行机制理论模型和路线,并根据公共话语权与网络舆论的密切关系、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与轨迹,做剖析性的实证追踪与社会效应探析,以此提出构建公共话语秩序、提高公共话语权的路径与策略。公共话语权作为一种“软权利”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公共选择,它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酝酿、爆发、协商、维持,都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民主建设更加深入、文明程度更加开放。公共话语权的实现与演变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本文结合全民传播时代背景对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的深入分析与探究,还可以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变迁、民主文明建设、公民社会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个兼具行动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话语动态缩影。
【关键词】:全民传播 公共话语权 公共话语空间 演变机制 网络舆论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7
  • 一、研究背景11-12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2-15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5-24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24-25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25-26
  • 六、研究的主要路线26-27
  • 第一章 全民传播与公共话语权27-33
  • 第一节 全民传播理论概述27-29
  • 一、全民传播的界定及表征27-28
  • 二、全民传播的发展现状28-29
  • 第二节 公共话语权理论概述29-32
  • 一、公共话语权的界定及表征29-30
  • 二、公共话语权的现实走势30-32
  • 本章小结32-33
  • 第二章 全民传播视阈下公共话语权演变的形成机制33-52
  • 第一节 公共话语权形成的权力基础——多元化赋权33-40
  • 一、新媒介赋权:公共话语权的权力来源34-36
  • 二、自我赋权:公共话语权的内容生产36-38
  • 三、群体赋权:公共话语权的行动逻辑38-40
  • 第二节 公共话语权形成的技术基础——全媒体融合40-44
  • 一、全媒体传播渠道融合:公共话语压制性转向生产性40-42
  • 二、全媒体媒介形态融合:公共话语专有性转向社会性42-43
  • 三、全媒体资源平台融合:公共话语单一性转向博弈性43-44
  • 第三节 公共话语权形成的社会基础——公众身份认同44-51
  • 一、网络群体身份认同:公共话语权虚拟主体的自我延伸44-46
  • 二、话语公众身份认同:公共话语权现实主体的群体扩张46-47
  • 三、“新意见阶层”形成:公共话语权主体的确立47-51
  • 本章小结51-52
  • 第三章 全民传播视阈下公共话语权演变的运行机制52-76
  • 第一节 公共话语权演变的运行路径——舆论表达52-59
  • 一、公共话语权与网络舆论的互动关系53-54
  • 二、公共话语权通过网络舆论建立公共空间54-55
  • 三、公共话语权通过网络舆论确立行为主体55-58
  • 四、公共话语权通过网络舆论形成公众意涵58-59
  • 第二节 公共话语权演变的运行模式——舆论演变59-67
  • 一、公共话语权形成期:社会矛盾转向网络舆论60-61
  • 二、公共话语权扩散期:网络舆论的量变到质变61-63
  • 三、公共话语权爆发期:网络舆论转向社会行动63-66
  • 四、公共话语权消退期:社会行动转向非舆论议论66-67
  • 第三节 公共话语权演变的运行规则——多维博弈67-75
  • 一、公共话语权的多维博弈现象68-69
  • 二、公众与政府话语权博弈69-70
  • 三、草根与精英话语权博弈70-73
  • 四、网络舆论中的各方博弈73-75
  • 本章小结75-76
  • 第四章 全民传播视阈下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实证研究76-91
  • 第一节 案例选择76-78
  • 一、跨越时代的纵向演变:“PX”项目主要事件回顾77-78
  • 二、贯穿舆论的横向演变:2014年广东茂名“PX”事件78
  • 第二节 数据获取78-79
  • 一、样本选择78-79
  • 二、抽样方法79
  • 第三节“PX项目”事件中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分析79-90
  • 一、历时性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分析79-84
  • 二、共时性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分析84-89
  • 三、整体性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分析89-90
  • 本章小结90-91
  • 第五章 全民传播视阈下公共话语权的演变效应91-107
  • 第一节 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的社会效应91-96
  • 一、积极效应91-94
  • 二、负面效应94-96
  • 第二节 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的社会阻力96-101
  • 一、拟态环境的限制97-98
  • 二、网络狂欢的扭曲98-99
  • 三、议程设置的局限99-100
  • 四、负向舆论的干扰100-101
  • 第三节 建立全民传播视阈下的公共话语秩序101-106
  • 一、从恣意喧哗走向理性表陈:完善话语公共机制101-102
  • 二、从二元对立走向内容交替:同构话语公共场域102-103
  • 三、从网络狂欢走向主流回归:调整话语发言原则103-104
  • 四、从信任危机走向提高公信力:加强话语道德素养104-106
  • 本章小结106-107
  • 结论107-110
  • 参考文献110-114
  • 致谢114-11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媛;;草根阶层危机传播中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J];新闻世界;2014年07期

2 邵培仁;;世界已经进入全民传播时代[J];东南传播;2014年04期

3 陈功榕;;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权探析[J];东南传播;2012年10期

4 毛玮婷;;网络贴吧与微博公共话语权的比较研究——以百度贴吧和新浪微博为例[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翁家若;徐玉红;;自媒体时代的全民传播现状与舆论困境[J];天涯;2011年04期

6 周葆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接触、公众参与与政治效能——以“厦门PX事件”为例的经验研究[J];开放时代;2011年05期

7 顾杨丽;;从“有限报道”到“全民传播”——Web2.0背景下的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生态改变[J];新闻实践;2011年02期

8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年06期

9 师曾志;;网络媒介事件及其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与特点[J];国际新闻界;2010年06期

10 潘祥辉;;论媒介技术演化和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关联[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淑华;互联网公共性的建构与实践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惠;多元话语建构下的“PX”议题[D];安徽大学;2014年

2 崔琳;新新媒介环境下的全民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伍玲;新媒体时代环境群体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王兵;微博时代的全民话语传播及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高臻;全民传播视角下新媒体涉法新闻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肖遥;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论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菁华;危机事件中的中国网络公共话语特征和趋势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庄会晓;从全民传播的发展趋势分析话语权转移[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姜可雨;从“权力话语”到“公共话语”的转移[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磊;网络公共话语权的断裂与治理[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全民传播视阈下公共话语权演变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2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02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8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