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7-06-09 14:19
本文关键词: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问题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行政问责实践的逐步深入,我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行政问责制的建设,陆续出台了行政问责的具体办法和规定,并且问责力度逐渐加大,问责范围也逐渐扩大,这些都表明了我国行政问责制度正逐步走向常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并不是将被行政问责官员从此全盘否定,不得启用,而应该给被行政问责官员一条人性化的出路,其政治生命并没有全部结束,仍可以为社会发挥其应有的力量。对于政治素质过硬和工作能力突出的被行政问责官员,在经过一定期限的考察之后,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得以复出任用,这也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精英的尊重。 但是反观现实,在高调问责的同时,也存在着低调复出的现象。被行政问责的政府官员的去向问题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被行政问责官员的复出问题逐渐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许多被行政问责官员的复出都是悄悄复出,其政务不透明,法律法规缺失,复出的条件、程序和时限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被行政问责官员的复出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公众了解到的复出也多是媒体披露,而非相关人事部门的公布,,这让公众极为不满;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的相关配套制度也不完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支撑作用。因此,建立与健全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阐述国内外学者对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问题的观点看法入手,通过表格列举典型案例来描述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的现状,从而进一步了解到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制度、实践等方面解释了原因。在行政法治理论与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建议从公开被行政问责官员的复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官员复出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等方面出发,建立与健全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 被行政问责官员 复出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0-11
- 一、 研究的背景10
- 二、 研究的意义10-11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1-14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第三节 研究内容14-16
- 一、 研究思路14
- 二、 研究方法14-15
- 三、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5
- 四、 本文的不足之处15-16
- 第一章 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6-22
- 第一节 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概念的界定16-18
- 一、 行政问责制的概念16-17
- 二、 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的概念17-18
- 三、 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与公务员正常晋升领导职务的区分18
- 第二节 机制与复出机制18-20
- 一、 机制的含义18-19
- 二、 复出机制的内涵19-20
- 第三节 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研究的法律法规及理论基础20-22
-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规范20
- 二、 行政法治理论20-21
- 三、 民主政治理论21-22
- 第二章 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2-36
- 第一节 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的现状22-26
- 一、 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事件数量巨大24-25
- 二、 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存在严重的失范现象25-26
- 第二节 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存在的问题26-31
- 一、 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的政务不透明26-27
- 二、 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的法律缺失27-28
- 三、 缺乏有效的监督28-29
- 四、 相关制度不完善29-31
- 第三节 我国被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31-36
- 一、 行政体制的改革仍然处在探索之中31-32
- 二、 官本位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且官员普遍缺乏责任意识32-34
- 三、 有效的社会监督缺失34-35
- 四、 违规用人惩处力度稍弱35-36
- 第三章 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法制化路径探析36-45
- 第一节 问责官员的复出应公开、透明36-37
- 一、 建立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的公示制度36
- 二、 遵照合法合理的途径与程序36-37
- 三、 重视人大的作用37
- 第二节 建立健全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的法律法规制度37-39
- 一、 明确复出条件37-38
- 二、 明确复出程序38
- 三、 明确复出期限38-39
- 第三节 建立和健全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的社会监督机制39-40
- 一、 明确监督的主体39
- 二、 明确监督的措施39-40
- 第四节 完善配套制度40-45
- 一、 完善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40-42
- 二、 建立问责官员的考核制度42-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附录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斌;郭鸿炜;;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2 高玉平;李建梅;;问题官员“带病复出”的制度反思[J];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07期
3 孙彦军;徐寅杰;;“官员复出”何以触犯众怒——兼论“官员复出”的规范化[J];管理观察;2009年16期
4 伍洪杏;;问责官员复出的失范与规制[J];理论探索;2012年03期
5 沈蓓绯;;全面提升官员问责制效能的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06年03期
6 黄健荣,梁莹;论问责新政:多维理论之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7 宋涛;行政问责概念及内涵辨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韩剑琴;行政问责制——建立责任政府的新探索[J];探索与争鸣;2004年08期
9 张贤明;官员问责的政治逻辑、制度建构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05年02期
10 吴练斌;;加强我国行政异体问责初探[J];行政与法;2009年10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被行政问责官员复出问题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5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3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