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指标约束的兰州市生态适度人口测度
[Abstract]:With the support of GIS, the ecological moderate population and the maximum population scale of Lanzhou were calculated from five aspects: land space, available water, green space index,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zoning. The ecological moderate population scale of Lanzhou is from 2.4946 million to 4.3282 million. The effec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 space on the population capacity of Lanzhou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other factors. In 2010,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Lanzhou exceeded the moderate population.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测度及其空间演化研究”(编号:41061017)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壮歌德;王卓妮;;人口与四维时空[J];世界环境;2010年04期
2 原华荣;;兰州市人口与城镇发展的有关问题[J];西北人口;1990年03期
3 汤夺先;;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分析——以甘肃省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赵红丽;卢玉文;;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兵团人口承载力探讨[J];人口与经济;2011年04期
5 吴研仁;;兰州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析[J];西北人口;1980年01期
6 阎振元;陈英姿;;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盈亏平衡分析——以辽宁省长海县为例[J];人口学刊;2009年04期
7 杨陇军;瞿学明;杨建鹏;;甘肃兰州市建立有奖举报制度[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11期
8 高翔;程慧波;鱼腾飞;;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性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01期
9 董晓峰;魏彦强;;中国中西部河谷型城市人口容量研究——以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10 张可;陈颖琼;;人口红利、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J];学习与实践;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杨;刘剑;徐建刚;;从生态学视角看城市人口容量问题[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顾倩;;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人口容量预测分析——以杭州市域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一凡;曾德慧;王如松;阳文锐;;中国省域人口流动趋势的情景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丹波邋侯若志;兰州出台新政策加强计生工作[N];甘肃日报;2008年
2 张万宏邋通讯员 李晓晖;兰州计生有奖举报工作到位[N];兰州日报;2007年
3 芦永喜邋李晓晖;落实优先优惠政策 提高优质服务水平[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4 葛晨;地球本月将达70亿人,还能容多少人[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记者 房惠玲 实习生 马明;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1.20%[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6 李明业;兰州市人口计生考察团来我市考察工作[N];陇东报;2007年
7 记者 张万宏邋通讯员 芦永喜;风风雨雨计生路 众志成城铸辉煌[N];兰州日报;2007年
8 袁鹏;兰州乡镇计生女技术人员有了编制[N];中国妇女报;2006年
9 刘维忠;兰州惠农政策将着力体现计生政策导向[N];甘肃日报;2007年
10 宜秀萍;兰州建立人口计生有奖举报制度[N];甘肃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景楠;基于多智能体与GIS的城市人口分布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2 李秀霞;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吉林省适度人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罗永;西藏人口分布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琦;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社会效应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盛亦男;东北地区人口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许岩;大连市金州区人口承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杜运伟;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邵薪运;中国人口发展、贫困与环境退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静;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白燕;内蒙古人口承载力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84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18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