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媒体环境对流动人口反抗方式类型极端化趋向的影响
[Abstract]:The growth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old gene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is gradually adapting to and complet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media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edia environment and its connotation are changing the types of resistance mod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groups. The new gene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etter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of resistance than the old gene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 preference of resistance mode is very different.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extrem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南开大学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资助成果(111005546)
【分类号】:C9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毅;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J];社会学研究;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惠强;;重访网络求职:基于南中国服装制造业的研究[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3期
2 钟涨宝,狄金华;土地流转中女性的地位与权益[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1期
3 佟新;;30年中国女性/性别社会学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3期
4 佟新;;劳动力市场、性别和社会分层[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5期
5 万向东;;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的进入条件与效果[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6 汤善鹏;;地点、身份与农村法治——兼论全球化的影响[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王金玲;;认识一个捡拾和安放“自尊”的私人空间——对性服务妇女服务原则的一种理解[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04期
8 欧阳俊;杨正喜;;用脚投票:劳资博弈下民工荒一种解释框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刘爱玉;;劳动权益受损与行动选择研究:两代农民工的比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丁瑜;;珠三角地区娱乐行业女性流动人口的日常生活和自我实践[J];南方人口;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孟维娜;王毅杰;;困境中的挣扎[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严霄云;;新产业工人阶层视角下的杭州农民工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蔡志海;农民进城[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明洁;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4 陈蓓丽;结构、文化和能动性:上海外来女工抗逆力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翠屏;少数民族流动妇女的边缘性叙事[D];云南大学;2011年
2 黄伟迪;媒介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生活[D];安徽大学;2011年
3 刘丹;婚姻状态对个体处境影响机制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云江;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黄素梅;回流农村女性的自我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洁;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军;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8 师艳;农村流动妇女职业适应水平及其影响因素[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9 毕艳红;工人阶级意识衍生存续的分析框架[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晓芬;1996-2000年中国妇女研究的状况及特征[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振民;城市类型与外出流动人口的特征[J];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03期
2 曾艳红;武汉市与其它大城市流动人口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04期
3 何金定;从几个大城市看我国流动人口的特征影响及对策[J];南方人口;1998年03期
4 彭希哲;有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理论再思考[J];南方人口;2001年01期
5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通知[J];浙江政报;2001年34期
6 张春林,王世福;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新机制[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09期
7 谌新民,吴森富;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1期
8 叶健夫,彭启鹏,黄春红,刘建民,钟作勇;广东流动人口问题研究[J];统计与预测;2003年03期
9 郭开怡;流动人口自组织论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倪蔓娜,陈锐敏;加强封闭式住宅小区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瑞凤;;农村进城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2 段艳;;广东省流动人口浅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永浮;周成虎;鲁奇;;北京市流动人口的预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蔡蓉;方晓义;;流动人口主观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陈颐;;流动人口实际生育规模与人口控制——基于厦门市与全国外出打工人口调查样本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德;朱查松;;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集聚的消极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杜瑜;王传胜;樊杰;;外部性作用下广东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耀方;方晓义;熊青;李晓铭;;流动人口歧视意识的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郑利;;西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初探[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陈少君;戴新民;李顺来;纪红;;流动人口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对武汉市汉正街流动人口的性剖析[A];湘鄂赣首届性与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向军 肖俐玲;流动人口轻松“进出”[N];中国人口报;2004年
2 记者 尚丽娟;为流动人口补“计生”课[N];安阳日报;2006年
3 通讯员 陈常领 任先锋;老僧堂乡抓好流动人口计生管理[N];济宁日报;2007年
4 秦志岩;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N];吉林农村报;2008年
5 记者 陈志刚;甘肃: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N];人民公安报;2008年
6 杞绍海;禄丰县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措施[N];楚雄日报(汉);2008年
7 梁菁 本报记者 杨春凌;南明区西湖路办事处建立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电子档案[N];贵州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张美琴 记者 骆战红;玉环——推行流动人口计生双向协作管理[N];台州日报;2008年
9 闫卫东 凉州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以“会”为依托 以“家”为平台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有序管理[N];武威日报;2008年
10 杨超 张卫东;乾县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N];咸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任振宇;中国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5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金小桃;战略管理视角中的人口发展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10 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友;牧区城镇流动人口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蕾;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韩全芳;流动人口行为变异及其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丽娟;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代际生育意愿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薇;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分析[D];南开大学;2008年
6 陈文哲;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路;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方志;两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曾媛;发达地区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状况与规划对策[D];重庆大学;2003年
10 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94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9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