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并非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要推手
[Abstract]:The persistent high sex ratio of the newborn population for a long time is a prominent population structural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t is not only a serious population problem, but also a major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 Directly challen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basic state policies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family planning. 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 overbirth and sex-selective fertilit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the main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high sex ratio at birth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Due to the lack of statistical data, it has been impossible to verify. The 2013 national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data provide a data basis, but also provide a basis for screening the above claims. The problem of diversification of statistical calib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always existed, and the statistical caliber of different data sources is often inconsisten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floating population Movement in 2013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司资助“中国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课题,并提供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分类号】:C92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文娟,慈勤英,石丞华;湖北省性别比控制政策的认知及社会支持分析[J];理论月刊;2005年01期
2 高凌;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3 ;从数字看社会[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36期
4 王梦涨;关于出生性别比治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02期
5 王广州;;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再认识[J];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01期
6 李树茁,朱楚珠;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婴生存状况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6年01期
7 张爱莲,刘桂芬;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思考及应对措施[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年03期
8 李忠国;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对策与实践[J];人口研究;2001年03期
9 解振明;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三要素[J];人口研究;2002年05期
10 穆光宗;近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偏高现象的理论解释[J];人口与经济;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干建平;钟玉林;;中国双生子出生性别比[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汤兆云;;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吴林祥;;关于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思考[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汤兆云;;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基本态势及其对策[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任强;郑晓瑛;Wolfgang Lutz;Sergei Scherbov;;不确定的中国人口和艾滋病发生风险[A];艾滋病伦理和政策问题研究扩大艾滋病检测和咨询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卢萍;;出生人口性别比与生态平衡[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朱楚珠;;社科研究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8 罗文英;;基于性别统计数据的上海社会性别公平性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9 侯佳伟;陈卫;;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历程及其趋势[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10 王顺安;孙江辉;;男女性别比失衡与违法犯罪问题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萱;我国出生性别比攀升势头得到遏制[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耿兴敏;出生性别比仍是“多云待晴”[N];中国妇女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岳振;专家建议逐步实现普遍允许生二胎[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4 记者 李娜;维持出生性别比平衡[N];吉林日报;2004年
5 记者 车喜韵 实习生 王琛璐;我省人口面临三大挑战[N];陕西日报;2006年
6 李鸥;关注人口出生性别比[N];光明日报;2004年
7 刘清俊;郸城县构建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防控体系[N];周口日报;2010年
8 记者 骆艳;加大对出生性别比偏高治理力度[N];衡水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小霞;就我国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调研讨对策[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傅宁;生育是个人的,但最终是社会的[N];中国妇女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耀岭;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及其治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周W,
本文编号:2495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9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