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乌江流域传统城镇滨水空间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 ——以贵州思南老城滨水空间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06 08:38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城镇滨水空间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城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沉积,体现出城镇独特的地域特征。近年来,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城镇空间面临极大的“被改造”压力,滨水空间作为城镇中的独特资源和稀缺景观,首当其冲成为改造的对象。在近来的更新与改造过程中,传统滨水空间的地域性特征往往被忽视或简单模仿,而未能体现出不同滨水城镇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丧失了城镇空间的独特性。本文以乌江流域中的思南县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思南传统城镇滨水空间设计,试图通过对其传统滨水空间的发展演变、现代滨水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并总结具有思南特色的滨河空间建设的地域特点,为思南滨河空间设计进行地域性设计策略建议。并最终建设成既符合历史传承和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城镇生产生活要求的滨水空间,使其成为城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对思南传统城镇滨水空间的地域性设计进行研究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进行阐释,界定研究概念,确定研究内容和框架。第二章是研究的背景,主要...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城镇滨水空间的失落
        1.1.2 滨水空间地域性设计的重要性
    1.2 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发展动态
        1.2.1 传统城镇滨水空间研究动态
        1.2.2 地域性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步骤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概念的界定
    1.6 研究框架
2 思南传统城镇滨水空间的发展
    2.1 乌江文明对城镇的影响
        2.1.1 乌江流域概况
        2.1.2 乌江对思南发展的意义
        2.1.3 乌江对思南传统滨水空间的塑造
    2.2 思南传统城镇滨水空间的地域性要素
        2.2.1 自然地理环境
        2.2.2 经济与技术
        2.2.3 交通运输条件
        2.2.4 地域文化环境
    2.3 思南传统滨水空间的发展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思南传统城镇滨水空间的现实问题
    3.1 思南滨水空间建设的经济社会背景
    3.2 思南滨水空间建设的现状特点
        3.2.1 城镇空间无序增长
        3.2.2 缺乏城镇滨水公共空间
        3.2.3 交通组织混乱
        3.2.4 沿江建筑风格差异大
        3.2.5 城镇滨水空间与传统风貌的保护
    3.3 现状空间的产生根源
        3.3.1 经济因素
        3.3.2 人文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思南传统城镇滨水空间的地域性要素
    4.1 传统滨水空间的要素提取
        4.1.1 滨水步道
        4.1.2 驳岸
        4.1.3 码头及其他水运设施
    4.2 滨水空间的主要节点
        4.2.1 码头节点
        4.2.2 历史文物建筑
    4.3 传统滨水城镇空间的地域特征
        4.3.1 节点空间
        4.3.2 空间界面
        4.3.3 街巷形态
    4.4 地域性的价值分析
        4.4.1 心理学角度
        4.4.2 生态学角度
        4.4.3 视觉角度
        4.4.4 经济学角度
    4.5 本章小结
5 思南滨水空间地域性设计策略
    5.1 滨水空间地域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5.1.1 尊重自然环境与本土文化
        5.1.2 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5.1.3 人性化的设计
        5.1.4 经济性原则
    5.2 传统滨水空间的功能转换
        5.2.1 传统历史空间的保护
    5.3 城镇公共空间与滨水空间连接策略
        5.3.1 交通整合
        5.3.2 视线通廊
        5.3.3 天际线整合
        5.3.4 肌理整合
    5.4 滨水空间设计要素及控制方法
        5.4.1 尺度感
        5.4.2 亲水性
        5.4.3 可达性
        5.4.4 活力性
        5.4.5 公共性
    5.5 滨水空间的场所精神构建
        5.5.1 物质要素
        5.5.2 人文要素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研究课题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B 附表: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与规划[J]. 侯丽.  上海城市规划. 2013(06)
[2]历史城区:从保护居民到被保护——城市文化基因的消亡[J]. 张松.  城市规划. 2013(03)
[3]山地带形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绩效[J]. 付磊,贺旺,刘畅.  城市规划学刊. 2012(S1)
[4]遵从自然过程——城市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探析[J]. 杨剑.  工程与建设. 2012(04)
[5]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地域性设计表达[J]. 陈梅,吴永发.  科技资讯. 2012(13)
[6]阿姆斯特丹东港码头改造——城市复兴中的多重平衡[J]. 程晓曦.  世界建筑. 2011(04)
[7]营造人性化滨水空间——滨水度假酒店地域性设计表达[J]. 李慧莉,张硕松,张险峰.  城市建筑. 2011(04)
[8]从历史码头到世博水门——上海东码头地区的更新与再利用[J]. 于一凡,赵兆.  城市建筑. 2011(02)
[9]山地城市滨江地带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为例[J]. 卢峰,雷蕾.  室内设计. 2009(03)
[10]城市地域性空间的重塑——以鄂州市滨江地带概念规划为例[J]. 汪波.  孝感学院学报. 2009(03)

博士论文
[1]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熊正贤.西南民族大学 2013
[2]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 辛颖.北京林业大学 2013
[3]城市滨水空间特色研究[D]. 郎小霞.山东农业大学 2012
[4]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栾春凤.南京林业大学 2009
[5]城市滨河绿地设计研究[D]. 康汉起.北京林业大学 2009
[6]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D]. 李文.东北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城市码头遗址景观更新设计研究[D]. 黄坤银.中南大学 2014
[2]重庆市主城滨江广场地域性规划设计研究[D]. 左雪梅.重庆大学 2012
[3]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D]. 王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4]中小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张雯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5]合肥市老城区滨水驳岸景观设计研究[D]. 杨剑.合肥工业大学 2012
[6]湖南传统城镇街道空间探析[D]. 邓桂椿.湖南大学 2012
[7]地域文化在城市主题公园中表达研究[D]. 张树楠.河北农业大学 2011
[8]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山地城镇街道空间研究[D]. 何珍.重庆大学 2011
[9]基于地域特色的水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桂超.福建农林大学 2011
[10]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场所性塑造研究[D]. 邓春艳.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14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14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3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