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06 10:38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系统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城市居民出游的空间范围发生了变化,城市外围郊区和城乡结合带的短途短时游憩正日益成为城镇居民养生休闲、游憩放松的理想去处。本文以国内比较热点的休闲度假旅游为切入点,回顾分析环城游憩带理论形成发展过程、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地形、地貌、人口、交通等自然、人文条件等作为参考因素选取国内典型中小城市进行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的空间分布形态比较,进而总结不同区位条件影响下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的空间分布特点,提出地理、人文要素影响下的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模式。在具体案例研究上,以边境旅游城市延吉市为例,从旅游经济学角度对延吉市环城游憩带建设的背景、条件、必要性、居民需求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地理学角度利用地形图、卫星影像对延吉市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提取分类和游憩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提出延吉市应该在现有的环城游憩带雏形上,利用延吉市环城游憩地资源构建延吉市环城游憩带来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延吉市旅游形象和城市品牌。延吉市目前周边地区的果园、草地、水田、菜地等土地利用形式可以为延吉市环城游憩带建设提供游憩景观依托,针对延...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


技术路线图

延吉市


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它东与图们市长安镇相邻,西接安图县,南与龙井市东盛涌乡接壤,北与敦化市、汪清县毗邻,总面积1,743.24km2(2009年1月4日,吉林省政府批准正式将原龙井市 393kmZ的朝阳川镇划归延吉市,图1.2所示)。截至2008年末,延吉市户籍人口已达钓.51万人,朝鲜族人口28.6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7.93%,非农业人口42.16万人,占总人口的85.14%;城区人口41.20万人,占83.22%。地处长白山脉北麓的延吉市地形呈长条形,东、南、北三面环山,境内有布尔哈通河、延吉河(即烟集河2007年8月更名为延吉河)和海兰江等河流过

固原市,山地,空间结构形态,山岳


延边人学硕卜学位论文形地貌条件,选取固原市、黄山市、玉溪市、登封市、凯里市、遵义市、从化市、商洛市、广元市、雅安市、12个城市作类比分析,具体分析图示以固原市为例(图3.5)。固原市北接贺兰山,南连六盘山,西部隆中高原,东部陕北高原,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虽然其ZOOkm范围可以到达兰州、宝鸡等大中城市,但由于山地和高原阻隔,此距离圈层并不能形成固原市环城游憩的主体圈层,固原市环城游憩的主体部分分布在距固原市20一7Okm的近城区域,游憩地的分布偏向于沿六盘山向南延伸。须弥山石窟虽然全国有名,但与固原市东南部的无量山石窟相比其在固原市西北部还是甚显孤单,因此可以说固原市的环城游憩圈层“成也六盘山,限也六盘山”。黄山市位于江南丘陵低山沿江地区,其南部是武夷山支脉怀玉山,东北方向有天目山、黄山,东南有千岛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京环城游憩带花卉旅游产品探讨[J]. 潘鸿雷,汤澍.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19)
[2]特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新“三城七镇”旅游资源价值的分析[J]. 陶婷芳,田纪鹏.  财经研究. 2009(07)
[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环城游憩带(ReBAM)发展探索——以成都市为例[J]. 王川,张海湄.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3)
[4]环城游憩带对周边县域旅游产业影响机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高鑫,董青,姜辽.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5]构建环城游憩带的深层思考——以贵州市为例[J]. 汪蓥,宋章海.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7)
[6]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郑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评价[J]. 曹园园,孙晓.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7]近10年来我国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进展[J]. 赵媛,徐玮.  经济地理. 2008(03)
[8]城市化发展对环城游憩带影响的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 乔海燕.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8(02)
[9]环城游憩带成长模式及培育路径研究——基于体验经济视角[J]. 郭鲁芳,王伟.  旅游学刊. 2008(02)
[10]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J]. 黄丽.  科技和产业. 2007(07)

硕士论文
[1]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模式研究[D]. 杨紫英.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南京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D]. 徐玮.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环城游憩带成长模式及创新系统研究[D]. 王伟.浙江工商大学 2008
[4]促进成都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对策的思考[D]. 史本凤.西南财经大学 2007
[5]哈尔滨市环城游憩带开发研究[D]. 石丹.东北林业大学 2007
[6]环城游憩空间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D]. 冯进松.广西大学 2006
[7]成都环城游憩带研究[D]. 赵陈.四川师范大学 2006
[8]中小城市居民环城游憩活动谱研究[D]. 黎筱筱.西北大学 2006
[9]武汉市环城游憩带(ReBAM)结构研究[D]. 秦志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0]环城旅游度假区开发研究[D]. 廖慧娟.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14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14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4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