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兰州市河口古镇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08:26
  河口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河口古镇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西北明清地域文化,衍生出具有多样性的文化遗产。这些留存至今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口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研究河口地方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河口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始于2008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与兰州青城镇、连城镇相比均有一些差距。因此,对河口古镇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调查、梳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文献记载和方志资料,古镇内留存遗产丰富。目前挂牌保护的只有古民居、古祠堂、传统商业铺面、驿站等共40处,而其余历史遗址、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和特色民俗、手工艺等现无系统的考证与研究。今对河口古镇内河口村、咸水村、八盘村和大滩村4个重点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系统梳理了河口古镇现存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地记录了它们的现状、规模等信息,为将来古镇的保护利用提供了资料和依据。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河口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旨在更加深刻地认识古镇的遗产价值。其中,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城镇形态、文物建筑、家族祠堂反映了...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兰州市河口古镇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河口古镇地理区位图(图片根据谷歌地图绘制)

形态图,河口,文化局,村落


第一章河口古镇地理人文背景15一段长城;二是明代为抵御蒙古鞑靼部,修筑了明长城,其中从沙井驿至老爷庙一段位于河口地区。二、商业在河口历史发展中,商业因素在明中后期成为影响河口发展的主要因子,使之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河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不只是军事要塞,还扮演一个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商业中转站的角色,以供给过往的客商和军队提供补给。二是在周围高原的包围下,河口所处的绿洲盆地资源有限,仅仅依靠农耕难以维系正常生活的需要,故而河口依靠商业、手工业、畜牧业和贸易进行外部补给。自明朝始,陕西、青海、洮岷一带的客商将木材、皮货、油渣、煤炭、陶器等各种物资和日用品,都用木筏、羊皮筏子漂运到兰州,在河口汇集、摆渡、或交换,促使河口商业亦趋发展,在清代以来达到鼎盛。自清中叶时期,河口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市镇网络,各街道商贾云集,成为兰州以西沟通中西商贸的一个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转站。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河口自身发达的商业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它带动了周边村落的手工业发展,二是深刻影响着河口村镇的布局形态。在商贸业刺激下,靠近黄河码头的村落,村民善于熟制牛皮、制纱灯和制作羊皮筏子。而周边的农耕村落也有了特定的手工业专长,如水烟生产、陶器生产、亚麻加工等相继兴起,在今天河口咸水村仍然有晚清时期水烟作坊遗址。图1.2河口镇河口村村落布局形态(图片来源:河口文化局提供)

先祖,世系,河口,家族


第一章河口古镇地理人文背景20(一)北宋时期至元太祖年间:迁徙《皋邑百份张氏宗谱》载:“张氏原籍直隶清河郡人,其先为黄帝第五子之苗裔。在周则有张仲、在汉则有桓候、在唐则有公艺、在宋则有横渠,代有传人,史不绝书……”①按家谱考,张氏先祖名为张韦生,唐太宗十五年(641年)考中进士,封为咸阳县令。后传十余世可考者名为张高沂,是山东济南府石桥村人,常往来于中原和西北地区经商。当时茶叶买卖是西北贸易中最有利可图的生意,“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至西北,利偿至数倍。”②借此张家积累了大量财力。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高沂来兰州经商贸易,其家眷也随之迁至兰州,定居于兰州河北庙滩子。由此,族中人口日渐增多,在青海、新疆等地发展茶叶贸易,成为兰州各地名门大户,有的居于王保保城,有的居于黄峪沟。元太祖五年(1210年)政府号召兰州大族迁徙至兰州附近边地,分田开垦。张高沂第八世掌堡张傅、张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押站至张家台、张家河湾,成为最早来河湟地区押站的大户。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发展,繁衍生息,逐渐在河口一带形成大户。至此,河口地区始有“河口张家”之称。图1.3河口张家族谱世系图(先祖至始迁祖)根据图1.3,从宗谱可以看出,至元太祖年间,河口张家可考历史已有1370余年,从张高沂迁徙至兰州,至第八世张傅、张朋最先定居于张家台村、张家河湾一带,从中历经了560余年、十八余世。就河口地区来说,张傅、张朋才算是河口张家始迁祖。①海连泽:《金城望族百分张家》,兰州:兰州市红古区地方志编委会出版,2010年,第26页。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83《食货志》第一百三十六《茶》,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479页。


本文编号:3337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37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1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