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及民居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10:27
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与湘、粤、桂三省(自治区)接壤,东邻广东,北接湖南。山地丘陵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水网密布,以桂江、贺江水系为主,一年四季分明。历代以来,通过潇贺古道以及溯河流进入贺州的移民着较多,贺州地区受汉化影响较深,在历史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多民族民系聚居的特点,这些多元的文化相互交叠、融合、渗透,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传统村落及民居,但其研究一直未受到太多的重视,又由于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自身文化特殊性未得到深入的挖掘与剖析,这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也是难点所在。本文从人文地理学、民族民系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贺州地区人文和自然背景,以传统村落和民居为参考依据,对贺州地区进行了文化区的划分,分为:贺东北湘赣文化区、贺东北平地瑶文化区、贺中南多民系混杂文化区、贺东客家文化区、贺西南高山少数民族文化区五个分区,举例说明每个分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特点。在文化分区的基础上,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形成,分析每个分区传统村落的特点,找出不同分区内传统村落差异的原因,再从空间形态、空间要素、空间体系及模式、防御性4个方面深入分析。深刻地剖析贺...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贺州地区地形地貌及水系图来源:改编自??{g都6个山间盆地,分布于县内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集》??西、南、北
???fSk.?f-#?J?—r?^%??图2-3贺州地区区位来源:自绘?图2-4五岭及珠江区位图来源:自绘??Fig.2-3?Location?of?Hezhou?region?Fig.2-4?Bitmap?and?five?ridges?of?Pearl?River?area??2.?2历史沿革??贺州政区的历史沿革推动着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通常情况下,同一个政区内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文化也趋于相似,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也更强烈,在交通不便和??通信闭塞的古代,行政区划往往诱发文化产生分异。同时,统治阶级设立行政机构的同??时,都会建立书院、书塾等教育建筑以传播儒家思想、礼仪秩序的文化理念,以加强中??央统治,因此政区建制设立也与文化的传播和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贺州有着历史底蕴深厚,其建制沿革随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也在不断更替。根??据《贺州年鉴》及各县区县志资料整理如下:??2.2.1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春秋战国之前,岭南被统称为“交趾”,贺州属“交趾”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
文化地理学的划分原则,以司徒尚纪的在《广东文化地理》中所提出的论点为主,“文化??区是一个空间单位,以不同地区的人群中盛行文化特征的差异划分的。在同一区内,其??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形式、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征??的景观是一致的”?[28];卢云先所著的《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以历史时期??文化区域为出发点,分析总结文化区划的主要方法:叠合法、描述法、历史地理法、主??导因素法。其中描述法,在同一空间的范围内,比较区别相似文化特质,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描述的方法分析文化景观的内涵,根据笔者调研的情况,可选用描述法作??为辅助说明。??熊伟在其博士论文《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宄》中,以广西的语言分布为依据,??划分广西为两个建筑文化区:东部汉族移民文化区和西部百越土著文化区,贺州地区跨??越两个文化区,百越文化区集中在富川,汉族移民文化区集中在除富川以外的地区,并??引入民系概念,两个文化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影响要素,进一步细分,将广西百越建筑文??化区分成壮族、侗族、苗瑶三个建筑文化亚区,汉族建筑文化区分为广府、客家、湘赣??三个建筑文化亚区,贺州处于苗瑶、广府、湘赣、客家建筑文化区,更直观的反映了贺??州是一个多民族民系聚居的地区,也为本文深入分析提供了参考[2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类型探析[J]. 黄翼. 中国园林. 2016(06)
[2]贺州英家粤东会馆建筑特色之初探[J]. 陈隆葵,张伟. 山西建筑. 2016(12)
[3]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 吴良镛. 建筑与文化. 2014(07)
[4]广西贺州江氏客家围屋特色浅析[J]. 廖宇航,潘洌,李欢,颜莉莉,廖荣昌. 南方建筑. 2013(03)
[5]明清民国时期湖南移民徙居广西及其地理特征[J]. 范玉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6]从族群认同走向民族认同——20世纪中后期广西的民族识别研究之三[J]. 覃乃昌. 广西民族研究. 2009(03)
[7]富川瑶族风雨桥[J]. 陆卫. 中国文化遗产. 2008(05)
[8]湘赣民系、广府民系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J]. 潘莹,施瑛. 南方建筑. 2008(05)
[9]平地瑶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探析——以广西富川福溪村为例[J]. 周俊满. 贺州学院学报. 2007(04)
[10]“潇贺古道”与唐朝以前岭南地区的内外贸易——潇贺古道系列研究之三[J]. 韦浩明.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博士论文
[1]粤北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色研究[D]. 朱雪梅.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 赵冶.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 熊伟.华南理工大学 2012
[4]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 黄海云.中央民族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广西历史文化名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研究[D]. 庞春林.广西大学 2013
[2]平地瑶文化研究[D]. 赵玉玲.广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38149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贺州地区地形地貌及水系图来源:改编自??{g都6个山间盆地,分布于县内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集》??西、南、北
???fSk.?f-#?J?—r?^%??图2-3贺州地区区位来源:自绘?图2-4五岭及珠江区位图来源:自绘??Fig.2-3?Location?of?Hezhou?region?Fig.2-4?Bitmap?and?five?ridges?of?Pearl?River?area??2.?2历史沿革??贺州政区的历史沿革推动着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通常情况下,同一个政区内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文化也趋于相似,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也更强烈,在交通不便和??通信闭塞的古代,行政区划往往诱发文化产生分异。同时,统治阶级设立行政机构的同??时,都会建立书院、书塾等教育建筑以传播儒家思想、礼仪秩序的文化理念,以加强中??央统治,因此政区建制设立也与文化的传播和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贺州有着历史底蕴深厚,其建制沿革随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也在不断更替。根??据《贺州年鉴》及各县区县志资料整理如下:??2.2.1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春秋战国之前,岭南被统称为“交趾”,贺州属“交趾”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
文化地理学的划分原则,以司徒尚纪的在《广东文化地理》中所提出的论点为主,“文化??区是一个空间单位,以不同地区的人群中盛行文化特征的差异划分的。在同一区内,其??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形式、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征??的景观是一致的”?[28];卢云先所著的《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以历史时期??文化区域为出发点,分析总结文化区划的主要方法:叠合法、描述法、历史地理法、主??导因素法。其中描述法,在同一空间的范围内,比较区别相似文化特质,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描述的方法分析文化景观的内涵,根据笔者调研的情况,可选用描述法作??为辅助说明。??熊伟在其博士论文《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宄》中,以广西的语言分布为依据,??划分广西为两个建筑文化区:东部汉族移民文化区和西部百越土著文化区,贺州地区跨??越两个文化区,百越文化区集中在富川,汉族移民文化区集中在除富川以外的地区,并??引入民系概念,两个文化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影响要素,进一步细分,将广西百越建筑文??化区分成壮族、侗族、苗瑶三个建筑文化亚区,汉族建筑文化区分为广府、客家、湘赣??三个建筑文化亚区,贺州处于苗瑶、广府、湘赣、客家建筑文化区,更直观的反映了贺??州是一个多民族民系聚居的地区,也为本文深入分析提供了参考[2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类型探析[J]. 黄翼. 中国园林. 2016(06)
[2]贺州英家粤东会馆建筑特色之初探[J]. 陈隆葵,张伟. 山西建筑. 2016(12)
[3]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 吴良镛. 建筑与文化. 2014(07)
[4]广西贺州江氏客家围屋特色浅析[J]. 廖宇航,潘洌,李欢,颜莉莉,廖荣昌. 南方建筑. 2013(03)
[5]明清民国时期湖南移民徙居广西及其地理特征[J]. 范玉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6]从族群认同走向民族认同——20世纪中后期广西的民族识别研究之三[J]. 覃乃昌. 广西民族研究. 2009(03)
[7]富川瑶族风雨桥[J]. 陆卫. 中国文化遗产. 2008(05)
[8]湘赣民系、广府民系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J]. 潘莹,施瑛. 南方建筑. 2008(05)
[9]平地瑶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探析——以广西富川福溪村为例[J]. 周俊满. 贺州学院学报. 2007(04)
[10]“潇贺古道”与唐朝以前岭南地区的内外贸易——潇贺古道系列研究之三[J]. 韦浩明.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博士论文
[1]粤北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色研究[D]. 朱雪梅.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 赵冶.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 熊伟.华南理工大学 2012
[4]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 黄海云.中央民族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广西历史文化名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研究[D]. 庞春林.广西大学 2013
[2]平地瑶文化研究[D]. 赵玉玲.广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38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3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