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美好乡村建设之古村落景观特质塑造研究 ——以徽州传统聚落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19 17:07
  古村落是中华名族古老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们的存在不仅形象生动的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折射出耐人寻味的视觉内涵。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矛盾日益凸显,古村落居住环境每况愈下,自然生态严重不协调,乡村特色与日递减。为此,在共筑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携手美好乡村建设,加强对传统聚落的内涵挖掘,引领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特质塑造,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从古村落景观的相关理论着手,系统探讨了古村落的景观现状,并对其构成和属性加以分析,然后根据美好乡村建设的客观定位进行科学论证,重组和归纳有利于古村落景观特质塑造持续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本源动力。本文以徽州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和地域文化在中国古村落中可谓独树一帜。论文运用旅游心理学、城市生态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知识,对构成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各要素加以分析研究,开拓性的挖掘该区域景观特质的独有脉络,综合其自身历史发展变迁,提出科学规划与特色保护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总结出景观特质塑造的策略,努力为推进安徽美好乡村的建设略尽绵力。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2.1 美好乡村建设
        1.2.2 聚落景观
        1.2.3 景观特质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3 关于徽州传统聚落的景观研究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村落景观特质的层次及构成分析
    2.1 村落景观特质的诠释
    2.2 村落景观特质的要素构成
        2.2.1 自然景观要素
        2.2.2 人文景观要素
        2.2.3 社会景观要素
    2.3 村落景观特质的层次分析
        2.3.1 宏观层次
        2.3.2 中观层次
        2.3.3 微观层次
    2.4 村落景观特质的审美认知
    2.5 村落景观特质的价值体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构成要素及特质分析
    3.1 徽州传统聚落的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风貌
        3.1.2 社会经济模式
        3.1.3 历史文化脉络
    3.2 徽州传统聚落的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3.2.1 因借自然的景观体现
        3.2.2 宗法观念的景观体现
        3.2.3 地域文化的景观体现
        3.2.4 园林风光的景观体现
    3.3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的特质概括
        3.3.1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形成的演化机制
        3.3.2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形成的动力机制
        3.3.3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的动态演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现状分析
    4.1 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理念
    4.2 美好乡村建设带来的时代机遇
    4.3 美好乡村建设下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存在的问题
    4.4 美好乡村与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塑造的联动性探讨
        4.4.1 美好乡村建设与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塑造的共生性
        4.4.2 美好乡村建设与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塑造的违和性
    4.5 美好乡村建设下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塑造性思考
        4.5.1 明确景观规划思路
        4.5.2 确立景观规划原则
        4.5.3 定位景观规划类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好乡村背景下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塑造的策略研究
    5.1 美好乡村建设下的景观类型思考
        5.1.1 安居型
        5.1.2 乐业型
        5.1.3 休闲型
        5.1.4 文化型
    5.2 徽州传统聚落的景观特质的塑造要求
        5.2.1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
        5.2.2 系统保护,科学传承
        5.2.3 技术革新,生态重建
    5.3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塑造的相应原则
        5.3.1 生态持续性原则
        5.3.2 文化传承性原则
        5.3.3 人需可达性原则
        5.3.4 发展协调性原则
    5.4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塑造的策略探讨
        5.4.1 基础性系统保护策略
        5.4.2 发展性统筹规划策略
        5.4.3 适宜性特质塑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与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类型学引导的徽派景观体系的现代复兴[J]. 吴敏,江海东,吴前宏.  建筑学报. 2011(S1)
[2]国内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 刘莉,杨效忠.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05)
[3]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论徽州古村落的生态学价值[J]. 王邦虎.  安徽史学. 2008(01)
[4]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特征的初步研究[J]. 朱国兴.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03)
[5]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 刘滨谊,王云才.  中国园林. 2002(05)
[6]城镇化过程中的景观保护与规划[J]. 王紫雯.  小城镇建设. 2001(11)
[7]从生态适应性看徽州传统聚落[J]. 邓晓红,李晓峰.  建筑学报. 1999(11)
[8]日本“美丽的乡村景观竞赛”及“舒适农村建设活动”介绍与思考[J]. 郝延群.  小城镇建设. 1996(08)

博士论文
[1]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 王韡.同济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山地传统城镇景观特质研究[D]. 崔吉浩.天津大学 2009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 代琛莹.东北师范大学 2008
[3]社会学视角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更新对策[D]. 程坤.合肥工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51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51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7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