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转换研究:地理与政策因素 ——武汉城市圈的初步验证
发布时间:2021-08-20 01:00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短缺,耕地非农化、城镇建设扩张问题同益突出,土地利用转换研究成为了经济学、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新热点。由于研究视角的不断更新,使得土地利用转换驱动机制的解释同趋多元化和多样化。本文在总结已有文献关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这些因素不同程度上与地理和政策相关,一些因素甚至由地理和政策决定,或者就是地理要素本身。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耕地正逐渐减少,而地理条件优异的地区更是如此,土地利用转换尤为激烈。同时这些地区往往又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政策对土地利用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地理与政策是土地利用转换两大决定性因素。基于此,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基于地理与政策的土地利用转换解释框架,以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解释我国土地利用转换驱动机制。本文认为产业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转换对等相关,经济活动的产业分布必然导致相应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地理空间表现。而新经济地理学对产业地理集聚与扩散的研究,为本文建立一个基于地理与政策的土地利用转换解释框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武汉城市圈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J]. 唐琦,虞孝感,王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03)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施毅超,牛高华,赵言文,胡正义,周永红. 经济地理. 2008(06)
[3]中国土地利用文献分析及研究进展[J]. 张镱锂,聂勇,吕晓芳. 地理科学进展. 2008(06)
[4]深圳快速城市化地区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空间集聚[J]. 吕晓芳,王仰麟,彭建,吴健生. 地理学报. 2008(08)
[5]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的研究框架[J]. 张琰,郭英之. 旅游学刊. 2008(08)
[6]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J]. 贺灿飞,潘峰华,孙蕾. 地理学报. 2007(12)
[7]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黄季焜,朱莉芬,邓祥征.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9)
[8]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 朱莉芬,黄季焜. 经济研究. 2007(02)
[9]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 范剑勇. 经济研究. 2006(11)
[10]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樊闽. 农业工程学报. 2006(10)
本文编号:3352490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武汉城市圈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J]. 唐琦,虞孝感,王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03)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施毅超,牛高华,赵言文,胡正义,周永红. 经济地理. 2008(06)
[3]中国土地利用文献分析及研究进展[J]. 张镱锂,聂勇,吕晓芳. 地理科学进展. 2008(06)
[4]深圳快速城市化地区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空间集聚[J]. 吕晓芳,王仰麟,彭建,吴健生. 地理学报. 2008(08)
[5]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的研究框架[J]. 张琰,郭英之. 旅游学刊. 2008(08)
[6]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J]. 贺灿飞,潘峰华,孙蕾. 地理学报. 2007(12)
[7]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黄季焜,朱莉芬,邓祥征.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9)
[8]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J]. 朱莉芬,黄季焜. 经济研究. 2007(02)
[9]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 范剑勇. 经济研究. 2006(11)
[10]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樊闽. 农业工程学报. 2006(10)
本文编号:3352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5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