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2 05:56
作者主要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意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理论依据与驱动机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与竞-合博弈;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市场、线路联合开发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协同学理论、共生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等5种理论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2)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内在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旅游活动的内在要求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国际与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政府力量的干预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趋势、“行政区经济”逐步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对合作前景预期的“共赢”等方面。(3)从空间尺度上,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可划分为区域内城市旅游联合发展与区域外城市旅游联合发展两种模式;从联合发展主体上,可划分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旅游企业之间、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及其与其他相关组织之间、参与主体为形成价值连锁关系的旅游者与旅游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等不同联合发展主体之间进行的城市旅游联...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概况
第二节 国内外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研究现状
一、国内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研究进展
二、国外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研究现状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度与评价研究
一、引言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分析
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意义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现状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现状的特点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理论依据与驱动机制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协同学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
二、共生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
四、区域分工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
五、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驱动机制
一、旅游活动的内在要求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推动
二、国际与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驱动
三、城市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
四、政府力量的干预和推动
五、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趋势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重要外在牵引力
六、“行政区经济”逐步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七、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联合发展
八、长江三角洲15 个旅游城市的内在必然联系及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的综合需求推动
九、对合作前景预期的“共赢”和长江三角洲各旅游城市自身旅游发展的驱动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与博弈分析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研究
一、引言
二、从空间尺度上来划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三、从联合发展主体上来划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四、以特定主题进行联合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五、其他几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博弈分析
一、引言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博弈分析
三、结论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联合开发
一、引言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主要原则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核心思路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市场联合分析与开发
一、长江三角洲主要旅游城市主要客源国客源市场联合分析
二、长江三角洲主要旅游城市港澳台市场分析
三、长江三角洲入境旅游市场联合开发策略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
一、引言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意义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线路设计
一、旅游线路的概念和类型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线路设计的具体构想
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其他内容分析
一、在旅游形象与旅游品牌方面的联合
二、在旅游投资方面的联合
三、在旅游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联合
四、在旅游信息方面的联合
五、在旅游交通方面的联合
六、在旅游管理方面的联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和开拓研究[J]. 陶卓民,卢亮. 经济地理. 2005(05)
[2]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 卢亮,陶卓民.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3]博弈论与价格大战[J]. 马驰.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2)
[4]试析区域市场合作的博弈[J]. 谷永芬,刘颖. 商业研究. 2005(11)
[5]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作用机制与对策分析[J]. 郭淳凡,陈海权. 江苏商论. 2005(05)
[6]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J]. 张振国,贾铁飞. 人文地理. 2005(02)
[7]基于区域合作的徐连旅游带建设[J]. 马晓冬,沈正平,丁正山,史春云. 人文地理. 2005(02)
[8]合作竞争博弈及其求解[J]. 刘慧宏,余洁雅,祁明德,糜仲春. 预测. 2005(02)
[9]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 梁艺桦,杨新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2)
[10]竞争与整合: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J]. 王晞,汪宇明.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硕士论文
[1]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D]. 是丽娜.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36127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概况
第二节 国内外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研究现状
一、国内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研究进展
二、国外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研究现状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度与评价研究
一、引言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分析
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意义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现状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现状的特点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理论依据与驱动机制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协同学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
二、共生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
四、区域分工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
五、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驱动机制
一、旅游活动的内在要求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推动
二、国际与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驱动
三、城市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
四、政府力量的干预和推动
五、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趋势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重要外在牵引力
六、“行政区经济”逐步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七、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联合发展
八、长江三角洲15 个旅游城市的内在必然联系及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的综合需求推动
九、对合作前景预期的“共赢”和长江三角洲各旅游城市自身旅游发展的驱动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与博弈分析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研究
一、引言
二、从空间尺度上来划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三、从联合发展主体上来划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四、以特定主题进行联合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五、其他几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博弈分析
一、引言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博弈分析
三、结论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联合开发
一、引言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主要原则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核心思路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市场联合分析与开发
一、长江三角洲主要旅游城市主要客源国客源市场联合分析
二、长江三角洲主要旅游城市港澳台市场分析
三、长江三角洲入境旅游市场联合开发策略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
一、引言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意义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线路设计
一、旅游线路的概念和类型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线路设计的具体构想
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其他内容分析
一、在旅游形象与旅游品牌方面的联合
二、在旅游投资方面的联合
三、在旅游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联合
四、在旅游信息方面的联合
五、在旅游交通方面的联合
六、在旅游管理方面的联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和开拓研究[J]. 陶卓民,卢亮. 经济地理. 2005(05)
[2]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 卢亮,陶卓民.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3]博弈论与价格大战[J]. 马驰.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2)
[4]试析区域市场合作的博弈[J]. 谷永芬,刘颖. 商业研究. 2005(11)
[5]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作用机制与对策分析[J]. 郭淳凡,陈海权. 江苏商论. 2005(05)
[6]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J]. 张振国,贾铁飞. 人文地理. 2005(02)
[7]基于区域合作的徐连旅游带建设[J]. 马晓冬,沈正平,丁正山,史春云. 人文地理. 2005(02)
[8]合作竞争博弈及其求解[J]. 刘慧宏,余洁雅,祁明德,糜仲春. 预测. 2005(02)
[9]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 梁艺桦,杨新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2)
[10]竞争与整合: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J]. 王晞,汪宇明.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硕士论文
[1]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D]. 是丽娜.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36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3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