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及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3 13:29

  本文选题:收入差距 切入点:基尼系数 出处:《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广泛体现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项显著的结构性特征。2010-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五年提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13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提到要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改革启动以来,居民收入差距略有缩小,但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垄断行业的高工资、养老保险双轨制等依然饱受诟病,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选择居民收入差距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以行业收入差距作为切入点,通过客观评估行业收入差距现状、深入研究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影响机制,进而对症下药,寻求政策层面的改进措施。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内就业人员结构与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变动趋势;二是中国与美国相比较,在就业人员结构、就业人员劳动强度以及行业收入差距方面的差异;三是行业属性、政府行政管制以及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结构框架、创新点与难点。第二章收入分配理论、制度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回顾了西方自古典经济学派开始的主要收入分配理论、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制度变化,以及国内外关于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综述,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第三章中国就业人员结构与行业收入差距现状与变动趋势。首先对所涉及到的行业分类、统计口径等进行界定,之后对于中国就业人员结构现状及趋势、行业收入差距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以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指标的行业收入差距变化,讨论了按从业人数加权与否、统计口径是否包含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行业细分程度等因素对于基尼系数测算值的影响。第四章中美就业人员结构与行业收入差距比较分析。分析了中美两国就业人员的行业结构差异、劳动强度差异,以及以基尼系数衡量的行业收入差距差异。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分析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因素。第五章行业属性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工业为例,分析了不同行业属性指标对于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从中选出能够直接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属性指标,并通过39个行业2005-200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因素行业间收入差距影响模型进行验证。第六章政府行政管制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了行业准入政策、价格管制两种主要的行政管制手段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第七章所有制结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所有制结构与行业收入差距之间的相关性,之后研究了国有经济成分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第八章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对前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对如何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2013年城镇就业人员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城镇私营及个体经济部门就业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55.7%和44.3%,私营与个体经济部门在吸纳新增就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96-2013年间新增的城镇就业人员绝大部分来自私营与个体经济部门。城镇就业人员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二者合计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数量的48.2%,其余就业人员数量占比较高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教育以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城镇就业人员结构变化基本反映了同期经济运行的趋势,房地产相关行业、it、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等服务产业高速发展,而资源型行业、交通运输及政府部门扩张相对较慢。卫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以及教育行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增幅低于同期城镇就业人员总体增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在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领域的人力投入依然偏低。1996-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复合增速13.5%,高于同期gdp复合增长率0.3个百分点,扣除通胀因素后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复合增长率为12.1%。与gdp增速相比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速波动较小,体现出一定的抗周期性。收入最高与最低行业的平均工资比所反映出的两极分化程度自1996年以来不断加剧,至2006年达到峰值,2007年开始连续七年回落。行业的细分程度越高,平均工资比所反映出的两极分化程度也就越高。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高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009-2013年,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与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比值分别为56%、57%、59%、61%和64%。建筑业和住宿业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与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工资差异较小,而制造业、交运仓储、批发零售、租赁与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等行业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与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工资差异较大。1996-2009年,根据行业门类分类,按照各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加权平均测算得到的基尼系数所反映出的行业收入差距基本上呈单边扩大的趋势,仅在1998年和2003年出现过两次缩小的情况。2009年,基尼系数测量值达到峰值0.1379,之后基尼系数连续四年下降,2013年对应的基尼系数测量值为0.1181,较2009年下降14.4%,但与1996年相比,基尼系数所反映的行业收入差距依然扩大了30.2%。行业间从业人数的差异对于行业收入差距起到了收敛的作用。不考虑从业人数的差异,按照各行业等权测算得到的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与加权情况下相同,但测算值平均高出相同年份按从业人员数量加权条件下的基尼系数测算值30%-40%。仅按照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口径,不考虑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会低估行业收入差距。将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纳入统计口径后,相同方法得到的基尼系数测量值较仅考虑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时平均高出20%-25%。行业细分程度不足同样会低估行业收入差距。2005-2008年,相同方法下,按照细行业划分得到的基尼系数测量值平均高出按照行业门类划分的测算结果40%-50%。中美两国在就业人员的行业结构、劳动强度以及收入差距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就业人员的行业结构来看,美国的就业人员集中在教育与医疗、金融、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而中国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中国就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明显高于美国就业人员,美国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在34-35小时之间,而中国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最高在2010年达到47小时,最低的2008年也有44.6小时,平均较美国就业人员高出33%。中国不同行业就业人员单位工作时间的报酬不平等程度较美国高出61%。如果从全社会就业人员单位时间报酬的不平等程度衡量,中国较美国高出25%,收入不平等程度缩小的原因在于美国各行业就业人员分布比较均衡,而中国的就业人员相对而言更为集中在单位时间报酬居于中间区域的行业中。利用年平均工资作为基础数据测算基尼系数,与利用小时平均工资相比较,加入了行业间的工作强度差异(周平均工作时间)的影响。在这一维度下,基尼系数测算结果反映出的中美行业收入不平等程度同样缩小,中美之间的行业收入不平等程度仅相差10%。在美国,单位时间劳动报酬越高的行业劳动强度越大,行业间劳动强度的差异扩大了收入差距;而在中国,单位时间劳动报酬越低的行业劳动强度越大,行业劳动强度的差异因此缩小了行业差距。行业属性、政府的行政管制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都会对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影响。但重要程度不同,影响收入差距的路径和机制也有所差异。对于营利性的行业而言,行业属性差异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一方面不同行业的成本结构、投入回报曲线不同;另一方面,不同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面对的市场供需格局以及行业内部的竞争格局不同,会导致行业间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差异,进而造成不同行业就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异。具体来讲,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要高于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人员;处于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高于处于起步期与衰退期的行业就业人员;竞争格局稳定的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高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就业人员。政府行政管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变不同行业的属性来影响行业收入差距,在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体系中属于间接因素。政府一方面通过对特定行业设定准入政策,限制进入行业的新企业数量,控制行业总供给和竞争格局,使得行业利润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企业有能力为员工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另一方面通过限制利率、农产品等特定商品的价格,影响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利润率,进而影响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所有制结构作为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中国特有的,与政府行政管制一样属于行业收入差距影响体系中的间接因素。所有制结构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核心原因在于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之间、以及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潜在的关联关系。一方面政府在设置行业准入条件时明显倾向于国有企业,通过政府准入管制形成良好竞争格局的行业大多国有企业聚集;另一方面同为国有企业的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规模审核以及贷款利率核定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向国有企业倾斜的情况,造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差异。所有制结构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企业经营者倾向于向员工增加薪酬待遇换取民意支持,以获得职务上晋升的机会。造成行业收入差距因素中的合理成分包括因产业结构变迁,不同行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位置不同所造成的行业收入差距;以及不同行业因为投入回报曲线差异造成的从业人员行业收入差距。不合理成分包括政府通过设置准入管制、改善行业竞争格局造成的行业收入差距,对于特定商品进行价格管制,影响上下游产业利润水平造成的行业收入差距,商业银行执行差异化的贷款审核程序和利率水平造成企业资金成本差异进而形成的行业收入差距;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现象导致经营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造成的行业收入差距等。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就是改变影响行业收入差距因素中的不合理成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大部分行业开放对于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二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四是在国有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五是建立完善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本文的研究工作体现了以下三点创新之处:一是数据资料的连续性和完备性,区别于之前以城镇职工或者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作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分析行业收入差距现状时将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纳入研究范围,从而大大增强了数据资料的完备性,研究结论能够更好的反应行业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文中还讨论了行业细分程度,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纳入,以及是否按照从业人员数量加权等因素对于行业间收入差距评估结果的影响。此外通过将GBT4754-94标准下的行业门类和大类按照GBT4754-2002的门类划分重新组合,消除了2003年前后数据不连续的问题。二是就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和趋势与美国进行的深入对比研究。通过测算各行业等权,以小时平均工资作为基础数据、按照行业人数加权,以小时平均工资作为基础数据;各行业等权、年平均工资作为基础数据、和按照行业人数加权、以年平均工资作为基础数据四种维度下的基尼系数,得出了在中美两国,行业间劳动强度差异以及就业人员行业结构差异对于行业收入差距不平等程度贡献度相反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三是本文构建的多层级行业收入差距影响体系,该体系将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与行业属性相关的定义为直接因素,其余为间接因素,间接因素通过改变行业属性影响行业收入差距。并运用大量行业和公司的实例论证政府行政管制、企业所有制结构等间接因素如何通过改变行业属性这一直接因素从而影响行业收入差距。在多层级行业收入差距影响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影响行业收入差距因素中的合理成分与不合理成分,将政策建议的落脚点放在改变行业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中的不合理成分上,能够更加做到有的放矢。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7


本文编号:1606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606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6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