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沈阳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4 01:29

  本文选题:城市边缘区 + 土地多功能 ; 参考:《土壤通报》2015年03期


【摘要】:随着人们对农地认识的加深,其多功能性已成共识。城市边缘区的农地利用最为强烈、产出率也最高,该区域农地的多功能特性越来越被关注。本文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研究区,从农地的生产、生态、景观文化、社会保障四项功能研究入手,构建农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强弱与城市距离远近呈正比,诸如距离城市最远的黄家乡、兴隆台镇和石佛寺乡农地多功能分值最高,分别为65.04、53.34和50.81,较近的财落乡和新城子乡较低,为45.30和44.57,距离城市最近的虎石台镇和辉山镇分值最低,为40.38和33.86;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农产品商品率、化肥投入量、地膜覆盖面积和秸秆还田率等是影响农地多功能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的研究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农地多功能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为城市化进程中农地的保护、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发展提供依据。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farmland, its versatility has become a consensus. The agricultural land use is the strongest and the output rate is the highest in the urban fringe area, and the multi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rmland in this area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takes Shenyang Shenyang Shenyang New District as the research area, starting with the four function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on, ecology, landscape culture and social security, constructs a multi-func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armland, and uses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 evaluate farm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ltifunction of farmland in the urban fring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ity, such as Huanghometown, the farthest away from the city, Xinglongtai and Shifosi, which have the highest multi-function score. 53.34 and 50.81, respectively, the nearest townships of Cailuo and Xinchengzi were lower (45.30 and 44.57), the nearest towns of Hushitai and Huishan were the lowest (40.38 and 33.86),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per capita, the yield per unit of grain, the commodity ra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amount of fertilizer input were the lowest. The mulching area and straw returning rate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multifunction of farmland. The study on the multifunction of farmland in the urban fringe area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agricultural land,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multi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urban fringe area.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基金】: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青年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易忠君;杨小雄;苏夏;;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及制约因素:广西个案[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班茂盛;方创琳;;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3 宋小青;欧阳竹;;耕地多功能内涵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7期

4 田冰;张义文;;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及其利用保护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5 杜志艳,易可君;我国农地的权属、功能与制度变迁[J];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04期

6 谢花林;乡村景观功能评价[J];生态学报;2004年09期

7 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王胜利;;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6年08期

8 高同彪;刘云达;;吉林省耕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昒基;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价值及其评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周子英;土地利用及其功能变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艳苗;李春涛;;生长空间构建技法应用研究——以农业生态产业园规划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张建;汪应宏;温丹丹;;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3 翁有志;丁绍刚;;国内乡村景观规划文献研究分析与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4 李冠颖;俞守华;区晶莹;;面向农民工的政府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5 刘晓敏;杜纪壮;程福厚;王慧军;;华北区耗水型果树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6 龚丽妍;王耕;;基于灰关联的大连庄河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2期

7 张卓然;邹志荣;;民俗主题园公众参与性评价方法初探[J];北方园艺;2008年06期

8 佘济云;李俊;刘照程;;基于GIS的广西南丹县羊角山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J];北方园艺;2010年17期

9 姚玉敏;朱晓东;恽晨雁;李杨帆;;苏南新农村绿化景观价值的综合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诸丹;黄玉理;;基于景观生态学分析成都近郊农业景观规划[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凌云;;苏锡常城市边缘区演化发展中生态问题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藏留洋;刘健;;城市边缘区总体规划环评的几个关键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陈展图;杨庆媛;张丽;焦庆东;孙小群;;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农地流转模式探析——以重庆市江北区双溪村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田春;李世平;;基于生态价值认知的农地保护机制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田春;李世平;;基于生态价值认知的农地保护机制初探[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6 蔡银莺;张安录;;公众参与农地保护的响应意愿及政策研究——对湖北省1255户居民的调查分析[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7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及其区域差异[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8 林春梅;王敏锋;;“城中村”路在何方——对杭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再思考[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宋立新;;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保护策略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樊灵芝;;中心城市边缘城区产业集群的规划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晶;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向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整理项目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覃事娅;耕地储备理论及实证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6 周怀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开采价值与土地利用价值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田永英;功能·尺度·等级;功能·尺度·等级[D];天津大学;2010年

8 陈秀莲;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姚玉敏;绿化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邵绘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京钊;基于LUCC与RS/GIS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晓阳;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曾蕾;云南亚热带山地乡村景观构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韩斌;城市扩展中的边缘区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曾金芳;基于熵权法的油气资源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张金鹏;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胥艾;大连市服务外包竞争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李虹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生态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志柯;省域工业产业综合实力的评价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马艳;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从传统农业的衰落谈农业遗产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2 何学松;;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3 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蒋颖;城郊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权益缺失与保护[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闵庆文,刘寿东,杨霞;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草地学报;2004年03期

7 马涛,杨凤辉,李博,陈家宽;城乡交错带——特殊的生态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1期

8 张侠,王嘉陵,彭补拙;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9 龙花楼,王文杰,翟刚,刘松,张清春;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10 谭荣,曲福田,郭忠兴;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锡文;[N];人民日报;2007年

2 记者 刘华新;[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刚;四川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盖景观空间格局演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晶;上海城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白卫国;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4 谭少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亚新;农业多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顾晓君;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谷中原;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8 牛星;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分析与状态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周树林;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崔向慧;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娴椒;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韩贵锋;环境价值评估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D];西北大学;2001年

3 徐振君;大同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王罡;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评价[D];浙江大学;2006年

5 徐剑琦;林木生物质能资源量及资源收集半径的计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门苗苗;大连市水生态价值评价及水循环经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董景奎;贵州农业多功能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8 吴大放;醴陵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9 刘艳艳;基于RS与GIS的醴陵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刘沛;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功能分析与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素琼;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以福州市仓山区、晋安区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刘敬龙;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J];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3 刘洁;城市边缘区适宜发展模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晋秀龙;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及空间扩展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6期

5 何彬;机遇关注边缘——浅析大型主题活动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影响[J];规划师;2002年04期

6 瞿伟;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隆少秋;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以广州增城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8 吕传廷,曹小曙,徐旭;城市边缘区生态隔离机制探讨[J];人文地理;2004年06期

9 钱紫华,陈晓键;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10 谢瑾岚;城市边缘区耕地非农流转的驱动因素及保护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宾;杨建;;城市边缘区与统筹城乡发展[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海鹰;张新长;康停军;赵元;;基于多准则判断的城市边缘区界定及其特征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轩明飞;;“城市边缘区”:中国城市化的软肋[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韩勇;梅昀;;武汉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5 缪杨兵;刘涛;曹广忠;;基于经济活动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划分方法探讨——以北京中心城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吴娟;;上海城市边缘区的开发特征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7 蔡栋;李满春;陈振杰;魏巍;胡伟;;基于信息熵的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范凌云;;苏锡常城市边缘区演化发展中生态问题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严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间特征——以北京昌平区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张峰;;关于城市边界界定问题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瑞江;城市边缘区社会问题及对策[N];乌海日报;2012年

2 曾铁平;城市建设中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之我见[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秋风;打破城市政府对城市化的垄断[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刘月月;在城市边缘,何去何从?[N];中国建设报;2009年

5 邵德华;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边缘区空间的影响[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魏伟 未闻;大城市的未来在城边[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冯雁军;让城市“精明增长”[N];中国建设报;2006年

8 陈玉光;建设大青岛都市圈 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N];青岛日报;2012年

9 蔡玉高 李建光 曹盛洁 刘长杰;40个城市争建CBD 符合条件只有13个[N];广东建设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林培;社会形态 城市生活 城市结构[N];中国建设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薛凌;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周捷;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闵捷;农地城市流转特征与时空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5 高魏;农地城市流转供给与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王天勇;我国城市商圈生态演进规律及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乔荣锋;农地城市流转的管理控制系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黄烈佳;农地城市流转及其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9 宋敏;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性与社会理性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李晓云;农地城市流转参与者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丽;福州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变及类型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阳炼;长株潭城市边缘区演化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刚;芜湖市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利军;我国城市边缘区公共管理体系的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侯超;城市边缘区村庄改造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苗玉生;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规划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帅兵;城边村建设与城乡统筹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8 刘娟;现代城市战场环境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9 潘涛;郑州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郭映昕;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94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794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f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