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

发布时间:2018-04-26 14:03

  本文选题:农民工 + 进城定居 ; 参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近年来,云南藏区已有农民进城务工,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原因。为了分析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本文以对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与德钦县413位返乡过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客观描述和分析了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进城定居的意愿更强;就业单位的稳定性,对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就业单位提供五险一金的状况,也直接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城镇配套设施及劳动力吸纳能力也影响该区域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等等。进而提出了大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督查;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进入能力,降低进入成本;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开发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等对策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peasants in Yunnan Tibetan area to work in cities, the core of urbanization is the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migrant workers to settle into the city are the direct reasons that restric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igrant workers from Tibetan areas in Yunnan to settle down in citi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413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from Shangri-La County, Diqing State and Deqin County. This paper objectivel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migrant workers' entering into the city and settling in the Tibetan area of Yunnan: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migrant workers, the stronger the willingness to settle into the city, the more stable the employment units,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influence on the willingnes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to enter the city and settle down; The situation that employment units provide five risks and one gold also directly affects the willingness of migrant workers to enter the city and settle down;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in towns and the ability to absorb labor force also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is region to enter the city and settle down, and so on. Then it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quality and vocational skills of migrant worker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migrant workers, innovate the system mechanism, enhance the ability of entry, reduce the entry cost, and plan as a whol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new urbanization of benign interaction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藏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云南藏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族际交往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AMZ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4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永欢;张丽君;徐卫华;;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2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 陈美球;;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巍;王一平;;街道的意义——城市住区模式的演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2 景冰琦;刘琨;;简析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3 孙群郎;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原因再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黄竹喧;;论《明日的田园城市》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朱春艳;张戎;;农田与城市景观的自然融合探析——以宁波北仑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6 罗湖平;朱有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共生机理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7 刘静怡;;基于城乡统筹的生态住区理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8 顾馨梅;苏君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9 卢依川;段建南;;绿心地区土地管理模式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10 童培浩;;对城市绿心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怡然;;快速城市化中紧凑发展下的大城市近郊生态用地使用——以成都“198”项目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石会娟;;城乡共荣的西咸新区规划思路探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娅;;感、忆中追寻城市时空的生态意识[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乔家君;;河南省城镇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6 常玮;郑开雄;;基于3E理念的“城中村”低碳改造策略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秉洛;;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城市[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王秉洛;;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城市[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9 胡一可;赵迪;;城市垂直景观营造初步探讨[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於忠祥;汪燕;;基于徽州黟县古民居布局与建筑的风水环境观剖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郑皓;北京新城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雄伟;我国大都市区新城规划的实施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树欣;长三角船舶工业布局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涛;杭州市山水格局背景下的绿地系统构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刘金璇;山东半岛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高晓停;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制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春彦;邯郸市城市住区更新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8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9 楼铱;基于空间发展的杭州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杨雁霞;旅游城市的文化规划[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向鹏;;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演化与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2 秦庆武;;统筹城市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6期

3 成艾华;魏后凯;;中国特色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11期

4 安乾;李小建;吕可文;;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效率分析(1990—2009)[J];经济地理;2012年06期

5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6 陈美球;张艳艳;李鹏;罗家斌;;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10期

9 杜辉;张美文;陈池波;;中国新农业补贴制度的困惑与出路:六年实践的理性反思[J];中国软科学;2010年07期

10 陈美球;魏晓华;刘桃菊;;海外耕地保护的社会化扶持对策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张占斌;[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2 本报评论员;[N];光明日报;2006年



本文编号:1806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806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b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