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西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8-07-08 17:04

  本文选题:“三农”视角 + 新型城镇化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分析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城镇化居民生活水平低、城乡差距大等问题;(2)土地整治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3)新型城镇化涉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牢牢抓住《决定》的改革方向,循序渐进,全方位协调推进。总之,西安市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将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整治项目相结合,加快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步伐,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Xi'an, and analyzes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land are out of harmony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Xi'an,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urbanized residents is low. (2) Land renovation is the key to realize new urbanization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3) New urbanization involv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land system,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employment system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e must firmly grasp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the decision, step by step, and promote it in all directions and in coordination. In short, Xi'an should take the new urbanization as a turning point, combine the new urbanization with the land renovation project, speed up the pace of large-scale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us raise the income level of rural residents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 will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XJCZH010)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04期

2 邵波,陈兴鹏;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年01期

3 陈春;;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4期

4 徐勇;;深化对农村城镇化认识十题[J];东南学术;2013年03期

5 仇保兴;;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5期

6 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刘慧;高晓路;;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年06期

7 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年04期

8 张永良;城镇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赵凯;王宁;;陕西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玉苗;张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周宾;陈兴鹏;吴士锋;李杰兰;;中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系统发展的稳健性研究——以甘肃省各市州发展情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3 刘西涛;王炜;王德勇;;黑龙江省特色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4 冯晓琳;李明;梅惠;;湖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5 张萌萌;王亚华;柴明堂;李大林;;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6 张力心;李亚;段豫川;;重庆市县域城镇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7 王永梅;吴志峰;胡伟平;邓南荣;;广佛都市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变化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8 张永明;翟禄新;宋孝玉;沈冰;;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6期

9 刘英英;;浅析当前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J];才智;2011年11期

10 朱兵;张志斌;张仲伍;;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社会经济发展评价[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巨刚;周生路;;主体功能区土地协调性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郭建斌;郭蓓;;陕西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实证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3 刘金石;黄城;刘方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述评[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莉;;马克思人本理念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潘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政府绩效考核的变革及规划对策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规划实施)[C];2013年

6 张芳;段汉明;张婷;;高密度城镇经济与绿洲生态协调发展趋势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7 杨晓林;吕红医;;工业型小城镇的城镇化路径选择——基于人口和产业“双驱动”的波士顿矩阵法[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胡冬冬;;基于全国扶贫改革试点的山地城镇化发展思路探索——以湖北恩施龙凤镇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9 徐腾;张军民;张璞;;山东省城市人口—空间城镇化质量水平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赵勇健;张衔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统筹模式及适应性探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强;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陈春林;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理论构架与实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姜仁良;低碳经济视阈下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周飞;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晓莉;河南省城镇化支撑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胡兵辉;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及其时序测度[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林依标;被征地农民差异性受偿意愿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李静;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10 韩瑞玲;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周志仪;饶河流域典型徽州传统村镇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与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3 陈飞;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方略的思考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国琴;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探索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雷云鹏;新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6 温小青;低碳小城镇建设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陈振东;基于“和谐”原则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孙垂强;安徽省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工业结构、环境保护关系定量分析[D];安徽大学;2011年

9 周叶;农房两改政策探索[D];宁波大学;2011年

10 赵健;不确定环境下减少企业环境污染机制设计[D];天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海亮;双峰瑞;王建英;;河北省城镇化水平评价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5期

2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3 曹晓仪;林天应;董治宝;刘新颜;;重庆市城市化水平与生态压力关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戴均良;燕

本文编号:2108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108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c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