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新型城镇化下哈西地区失地农民安置规划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1 08:56
【摘要】: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征用面积不断增加,失地农民数量与日俱增。根据我国长久以来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趋势,2014年我国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一战略性文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下,失地农民安置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采取何种安置模式,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以人为本的安置规划,是亟需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差、没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失去土地进入城市生活,因其自身特点往往被边缘化,造成很多社会问题。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在“农民进城”的过程中,不仅让其享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令其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城镇化”,在这个从单一注重物质空间到注重物质空间与精神思想两方面的转变中,所采取的农民安置模式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达成与否。回迁安置小区是失地农民“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本文在城乡规划学科的视角下对失地农民回迁安置小区的现状进行调研,从物质空间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对安置区规划进行探讨,为失地农民城镇化,以及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论文对新型城镇化及失地农民安置方面的相关内容做了基础研究,总结了新型城镇化对失地农民安置的新要求,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我国现行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选取哈尔滨哈西地区的阳光家园和红星城安置小区进行调研,了解回迁农民的基本生活情况、户籍制度、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失地农民的安置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探讨哈西地区失地农民安置的影响因素,为新型城镇化下失地农民安置规划策略及实施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确立哈西地区失地农民安置的目标,以全面性与复合性、公平性与共享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文化传承性与城市适应性为原则,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出哈西地区失地农民安置的规划策略和实施策略。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scale of cities is expanding, the area of land requisition is increasing, and the number of land-lost farmer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the future, China formally put forward a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2014. And released the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Plan (2014-2020)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lan") this strategic document.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landless farmer resettlement has received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What kind of resettlement mode should be adopted and how to carry out people-oriented resettlement planning for landless farmer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explored and studied. The poor employability of landless farmers,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social security, the loss of land into urban life, because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re often marginalized, resulting in 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easants entering the city", they not only enjoy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living ability of urban residents, but also "urbanization" in their thoughts, consciousness and way of life.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single focus on material space to a focus on material space and spiritual thinking, the mode of farmers' resettlement directly affects the achieve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goal. The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community is the spatial carrier of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land-lost farmer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and-lost peasants'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lanning of the resettlement area from two aspects of material space and spiritual deman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urbaniza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lost farmers. This paper makes basic research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landless farmers' resettlement, summarizes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to the land-lost peasants' resettlement,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landless peasants' resettlement mod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of returning peasants,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basic urban public service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way of life, and so on, we selected the Sunshine Home and the Hongxing City Resettlement District in Harbin Haxi to investigate and investigate the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returning peasa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esettlement of land-lost farmers, and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settlement of land-lost peasants in Haxi region,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ettlement strategies of land-lost peasants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goal of the resettlement of land-lost peasants in Haxi region, the principles are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mpounding, fairness and sharing, inclus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urban adapt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the resettlement of land-lost farmers in Haxi region.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邸振;查伟雄;;城乡公交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关系初探[J];城市公共交通;2010年08期

2 ;山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0期

3 杨明生;杨永星;;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走出几个认识误区[J];中华建设;2012年05期

4 胡畔;;任重道远: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看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7期

5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6 杨森;;新型城镇化的新投资机会[J];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01期

7 青舟;;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J];城市观察;2013年01期

8 陈桂龙;;新型城镇化的新周期[J];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05期

9 ;新型城镇化:未来十年中央政策的主轴[J];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05期

10 陈桂龙;;李佐军:“十八大”后如何正确推进新型城镇化[J];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5 孙彬;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6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王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李文平;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规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纪晨芝;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工程及其保障机制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10 成莎;云南城镇化就业极化效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24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324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2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