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听器使用现场调查与有效个人听力防护可行措施探讨
发布时间:2021-07-27 02:04
本文依据国内两项耳塞式护听器使用者现场调查的发现,就受访企业的听力保护实践和实现有效的个人防护的可行措施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护听器实验室标称值不能反映员工所取得的个人声衰减值(PAR),标称值的相对高低与PAR的相对高低关联性很差;未正确选择和佩戴护听器是导致受访员工基线PAR呈现巨大个体差异并低于防护需求值和标称值的主要原因。护听器的选择需要考虑多个重要因素。在实践中好的做法是,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护听器供员工选择,并落实到个体的培训和防护效果验证,并重复进行以巩固其效果。个体适合性检验着眼于现场和个体,结合一对一培训,可以甄别出需要干预的员工,及时提供个性化的干预。个体适合性检验促进与员工的交流,提升员工使用护听器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噪声现场个人防护问题的有效措施。企业对听力保护工作的重视、对听力保护计划的落实并持续改进,是实现有效防护的重要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20,(05)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2工厂B?18名员工佩戴泡棉耳塞和预成形耳塞的随访??PAR分布??
不确定度前的PAR称为PAR50,是受??试者当次测试时取得的防护值;扣除总不确定度后的??PAR称为PAR84,为护听器使用者提供相对保守的防护??值结果[9]。在笔者已经发表的论文中,以讨论受访员??工的防护充分性为目的,因此主要应用的是PAR84数??据;本文旨在讨论员工的防护现状所引发的思考,并??且把使用不同型号耳塞的结果进行比照分析,因此采??用员工当次测试的结果PAR50更为合适。本文讨论中??所应用的都是PAR50的数据。??2.1两款耳塞的现场防护水平??从图1展示的基线分布上看,员工PAR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任意一个基线PAR值上的员工比例均不??超过总人数的8%。两款耳塞使用者的基线PAR整体分??布相似,呈双峰型分布,显示一部分员工防护较好,??而另外一部分员工防护很差。图1最右侧的数据条中??那些佩戴效果和适合性都很好的员工取得了与标称值??相当或者更高的PAR,这表示护听器的标称值所宣称??的防护性能在现实中是有可能实现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这两项调查中,大部分的员工在接受培训后PAR??得到明显的提高并能取得满足现场防护需求的PAR,??然而,某些员工即使正确佩戴企业统一配发的耳塞依??然无法取得足够高的PAR,提示如果护听器得不到正??确的选择和佩戴,员工的基线PAR就会显示巨大的个??体差异并会低于防护需求值和标称值。从实验室标称??值上看,泡棉耳塞的声衰减远高于预成形耳塞,而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这两款耳塞的使用者获得的基线??PAR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称值的相对高低与??基线PAR的相对高低没有绝对的关联。这两款耳塞的??使用者群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在开始接触噪声的一段时间内体检结果不一定??能反映出问题。在体检结果出现异常后再行动,可能??已经发生了永久性听力损失,这样做无法达到预防听??力损失的目的。因此,仅依靠体检结果并不能及时识??别出那些存在听力损失风险的员工。??最终使全部人受惠。调查中访问了?E工厂3次(2016??年4月、2016年9月和2017年4月),每次都有之前??未参与的员工加入,同一班组的某些员工已经在之前??的访问中接受了培训。图3对比了不同时段参与调查??的员工的基线PAR分布。结果显示,这3组员工的基??线PAR分布情况相似,都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呈双??峰型。表3的分析结果显示,与第一次访问时(2016??年4月)参与测试的员工对比,后面2组员工的基线??PAR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这两组员工的防护??状况跟第一组员工培训前的情况一样,第一组员工接??受了培训并没有必然地使他们的工作伙伴受惠,佩戴??方式不正确和佩戴不适合的耳塞等类似情况仍普遍存??在。因此,对部分人进行适合性检验或培训不足以保??证全体员工达到防护需求。要达成有效的个人防护,??必须把措施落实到每一个个体,需要依靠每位员工的??亲自参与来实现。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把工作的重点??和资源放在前期的护听器选择和培训,从而有效地预??防听力损失,那么后期的处理、安置、鉴定等工作量??可以大幅减少,听力保护工作将变得更加积极、健康,??能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良好结果。??.襲酸遽??图3工厂E不同时段参与调查的员工的基线PAR分布??另一个假设是,接受过培训的员工能影响其他
本文编号:3304844
【文章来源】: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20,(05)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2工厂B?18名员工佩戴泡棉耳塞和预成形耳塞的随访??PAR分布??
不确定度前的PAR称为PAR50,是受??试者当次测试时取得的防护值;扣除总不确定度后的??PAR称为PAR84,为护听器使用者提供相对保守的防护??值结果[9]。在笔者已经发表的论文中,以讨论受访员??工的防护充分性为目的,因此主要应用的是PAR84数??据;本文旨在讨论员工的防护现状所引发的思考,并??且把使用不同型号耳塞的结果进行比照分析,因此采??用员工当次测试的结果PAR50更为合适。本文讨论中??所应用的都是PAR50的数据。??2.1两款耳塞的现场防护水平??从图1展示的基线分布上看,员工PAR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任意一个基线PAR值上的员工比例均不??超过总人数的8%。两款耳塞使用者的基线PAR整体分??布相似,呈双峰型分布,显示一部分员工防护较好,??而另外一部分员工防护很差。图1最右侧的数据条中??那些佩戴效果和适合性都很好的员工取得了与标称值??相当或者更高的PAR,这表示护听器的标称值所宣称??的防护性能在现实中是有可能实现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这两项调查中,大部分的员工在接受培训后PAR??得到明显的提高并能取得满足现场防护需求的PAR,??然而,某些员工即使正确佩戴企业统一配发的耳塞依??然无法取得足够高的PAR,提示如果护听器得不到正??确的选择和佩戴,员工的基线PAR就会显示巨大的个??体差异并会低于防护需求值和标称值。从实验室标称??值上看,泡棉耳塞的声衰减远高于预成形耳塞,而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这两款耳塞的使用者获得的基线??PAR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称值的相对高低与??基线PAR的相对高低没有绝对的关联。这两款耳塞的??使用者群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在开始接触噪声的一段时间内体检结果不一定??能反映出问题。在体检结果出现异常后再行动,可能??已经发生了永久性听力损失,这样做无法达到预防听??力损失的目的。因此,仅依靠体检结果并不能及时识??别出那些存在听力损失风险的员工。??最终使全部人受惠。调查中访问了?E工厂3次(2016??年4月、2016年9月和2017年4月),每次都有之前??未参与的员工加入,同一班组的某些员工已经在之前??的访问中接受了培训。图3对比了不同时段参与调查??的员工的基线PAR分布。结果显示,这3组员工的基??线PAR分布情况相似,都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呈双??峰型。表3的分析结果显示,与第一次访问时(2016??年4月)参与测试的员工对比,后面2组员工的基线??PAR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这两组员工的防护??状况跟第一组员工培训前的情况一样,第一组员工接??受了培训并没有必然地使他们的工作伙伴受惠,佩戴??方式不正确和佩戴不适合的耳塞等类似情况仍普遍存??在。因此,对部分人进行适合性检验或培训不足以保??证全体员工达到防护需求。要达成有效的个人防护,??必须把措施落实到每一个个体,需要依靠每位员工的??亲自参与来实现。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把工作的重点??和资源放在前期的护听器选择和培训,从而有效地预??防听力损失,那么后期的处理、安置、鉴定等工作量??可以大幅减少,听力保护工作将变得更加积极、健康,??能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良好结果。??.襲酸遽??图3工厂E不同时段参与调查的员工的基线PAR分布??另一个假设是,接受过培训的员工能影响其他
本文编号:3304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3304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