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游戏社区帮派群体认同研究
本文关键词:虚拟游戏社区帮派群体认同研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数字化生存逐渐成为很多人的生存方式,人们在网络中学习、购物、互动、娱乐,其中,网络游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娱乐和交往空间,成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虚拟游戏社区帮派群体认同研究》一文旨在研究虚拟游戏社区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帮派群体认同,采用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直接参与到QQ仙侠传中的帮派“羲行天下”的日常活动和人际互动中,观察帮派成员的表现,并通过语音平台对一些成员进行了访谈,从帮派群体的形成、日常活动、人际互动、等级结构、规则秩序等方面对帮派群体认同展开了分析:首先,网络游戏营造的外部环境,以及成员自身对安全、尊重、地位和权力、情感和利益的需求是个人加入帮派群体的影响因素,成员加入帮派时获得的群体身份,让他们拥有了共同的心理认同,通过积极的符号和话语构建,建立起了对帮派群体身份认同。其次,群体认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个过程,它在帮派日常活动和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也经历着循环往复的发展强化,认同与群体过程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再次,群体认同是一种可以感受到的相对稳定的结果,这表现在相对稳定的帮派结构、成员对帮派规范的遵从程度和群体凝聚力的高低各个方面。最后,文章反思了帮派群体认同对于玩家现实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唤起玩家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过度的群体认同使玩家扮演的游戏角色成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开始控制玩家,即异化;而玩家在游戏帮派群体中的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关系需要玩家协调,如果玩家不能协调,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如何让游戏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作用于人类现实生活,这需要游戏行业、政府和社会各系统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虚拟游戏社区 帮派 群体过程 群体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导论8-19
- 1.1 研究概述8-10
- 1.1.1 问题的提出8-9
- 1.1.2 研究目的9
- 1.1.3 研究意义9-10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10-13
- 1.2.1 网络游戏10
- 1.2.2 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MMORPG)10-12
- 1.2.3 游戏帮派12
- 1.2.4 群体认同12-13
- 1.3 文献综述13-19
- 1.3.1 关于虚拟社区的研究13-14
- 1.3.2 关于网络游戏的研究14-16
- 1.3.3 关于社会群体研究16-17
- 1.3.4 群体认同研究17
- 1.3.5 文献评析17-19
- 第二章 研究设计19-24
-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19
- 2.2 研究方法19-22
- 2.2.1 参与式观察20
- 2.2.2 深度访谈20-21
- 2.2.3 研究伦理21-22
- 2.3 理论视角——社会认同理论22-24
- 第三章 帮派的产生24-28
- 3.1 帮派成立与成员加入24
- 3.2 个体加入帮派的影响性因素分析24-26
- 3.2.1 外部环境及规则的铺垫24-25
- 3.2.2 内部需求及利益的指引25-26
- 3.3 认同身份的构建——“我们帮”与“他们帮”26-28
- 3.3.1 符号构建:内部一致性的追求26-27
- 3.3.2 话语构建:内群自尊及外群歧视27-28
- 第四章 作为过程的帮派群体认同28-36
- 4.1 帮派活动——-认同的孕育机制28-30
- 4.1.1 正式活动:共同的目标和任务28-29
- 4.1.2 非正式活动:休闲娱乐和陪伴29
- 4.1.3 当我们宅一起:帮派活动的参与29-30
- 4.2 帮派人际互动——认同的链接纽带30-36
- 4.2.1 帮派人际互动的特点:熟悉的陌生人30-32
- 4.2.2 集体参与式互动32
- 4.2.3 凝聚子群式互动:初级群体32-33
- 4.2.4 二人互动:亲密关系33-36
- 第五章 作为结果的帮派群体认同36-47
- 5.1 建立在认同基础上的帮派结构36-40
- 5.1.1 金字塔式的等级层次36-38
- 5.1.2 核心人物38-40
- 5.2 想像的共同体——关于群体规范40-43
- 5.2.1 规范和秩序:帮派运行和发展的基础40-41
- 5.2.2 义务和责任:帮派成员的角色期望41-42
- 5.2.3 内部冲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碰撞42-43
- 5.3 认同的力量——关于群体凝聚力43-47
- 第六章 社会学视角下的帮派群体认同——理论分析与反思47-52
- 6.1 帮派群体认同:一种亚文化的解读47-48
- 6.2 帮派群体认同对成员现实生活的功能分析48-50
- 6.2.1 积极情感的唤起48-49
- 6.2.2 异化:“玩游戏”还是“被游戏玩”?49
- 6.2.3 角色冲突:游戏和现实如何选择?49-50
- 6.3 反思:游戏如何让现实更加美好50-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57-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8-59
- 致谢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宗教的网络传播与信徒的群体认同[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陈华明;李畅;;个体群组关系的构建:微博中的群体认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陈志娥;;让群体认同他[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4年Z2期
4 敏俊卿;李红伟;;临潭回商群体认同的建构与表达[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徐亮;肖星;;高职生群体认同及其与自尊、学校认同关系的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陈满琪;;群体情绪及其测量[J];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2期
7 张康之;张乾友;;认同、承认与通向合作之路[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8 周大鸣;田絮崖;;“台干”的文化调适与群体认同研究——以珠三角地区的“台干”为例[J];南方人口;2013年04期
9 艾娟;汪新建;;集体记忆:研究群体认同的新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10 陈盛;韦链;;网络集群事件的心理形成机制探析——以某民族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同洁;薛孟杰;佐斌;;大学生网络群体认同与现实群体认同的关系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柴民权;管健;;新生代农民工群际接触策略的有效性:感知的群体受害者身份和群体认同的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艳萍;群体认同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分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2 范芳旭;趣缘群体中的群体认同[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郭一力;虚拟游戏社区帮派群体认同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曹志华;流动老年人社会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梁靖雯;区隔与渗透:Twitter中文平台上的信息传递与认同建构[D];南京大学;2011年
6 丁沁南;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歧视应对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曹妤;虚拟社区中群体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88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88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