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0:31

  本文关键词: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社会学 涂尔干 布迪厄 比较研究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运行机制下,教育始终是一个问题,西方教育社会学大师涂尔干及皮埃尔·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理论遗产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比较研究二位社会学家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可为中国教育发展甄选更加适用的理论工具,也可为认识并解决中国现阶段教育问题提供一种辨证的视角。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思路以及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对涂尔干和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国内外研究现状予以述评。第二部分,介绍了涂为尔干与布迪厄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并对涂尔干与布迪厄生平著述和他们的教育社会学的贡献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具体而言,涂尔干教育社会学理论思想的形成受到了来自于法国启蒙主义传统、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进化理论、布特鲁整体论哲学思想的启示。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较多的吸纳了现象学、认识论、涂尔干和莫斯以及韦伯和马克思的学术思想;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著述颇多,二位教育社会学家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为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确立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第三部分,从八个方面比较研究了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共同之处如下:(1)本体论方面,二位社会学家持有相同的本体论,他们在社会学研究过程之中都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社会的;(2)逻辑起点方面,涂尔干与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理论皆从现代性出发予以构建;(3)理论旨趣方面,教育既是二位社会学家所要解释说明的对象,也是他们教育社会学理论构建的对象。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相异之处如下:(1)认识论方面,二者均承认教育事实的客观属性。但涂尔干的认识论是主客观对立的,布迪厄则始终致力于超越认识论上的主观与客观的分离与对立;(2)方法论方面,涂尔干持有实证主义与唯理性——科学主义方法论,而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以关系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的;(3)教育属性观方面,涂尔干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为社会化。布迪厄则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符号权力再生产;(4)教育功能观方面,涂尔干的教育观是功能论的。涂尔干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致力于探讨教育在具体的社会之中的功能和作用。布迪厄则始终是以一种批判视角审视教育,其教育观是冲突论的;(5)理论诉求方面,涂尔干教育教社会学研究一方面是对社会学取得独立学科地位的诉求,另一方是对社会整合及社会团结的诉求。‘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诉求在于对学术霸权、科学权威的政治利用的反对,对学术场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的坚决捍卫。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从四个方面指出了未来能够展开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一,深化文本解读,更正现阶段研究错误。现阶段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工作仍然需要深化对涂尔干及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解读,并对现有研究错误予以更正;第二,加深社会本体论思想挖掘。涂尔干与布迪厄所持有的本体论思想颇为博大精深,后继研究仍需对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的社会本体论思想进行深入发掘;第三,加强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拓展。现阶段涂尔干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本土化的工作并不到位,有待更进一步的深入拓展;第四,结合思想异同,辨证分析、研究当下中国教育问题。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 涂尔干 布迪厄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8-9
  • 1.2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思路9-10
  • 1.2.1 研究方法9-10
  • 1.2.2 研究思路10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10-14
  • 1.3.1 国内外学者对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研究10-12
  • 1.3.2 国内外学者对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研究12-14
  • 2 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14-22
  • 2.1 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14-17
  • 2.1.1 法国启蒙主义传统14-15
  • 2.1.2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5-16
  • 2.1.3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16
  • 2.1.4 布特鲁的哲学方法论16-17
  • 2.2 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17-22
  • 2.2.1 哲学的熏陶17-19
  • 2.2.2 布迪厄对涂尔干及莫斯的社会学思想的借鉴19-20
  • 2.2.3 布迪厄对马克思及韦伯社会学思想的借鉴20-22
  • 3 涂尔干与布迪厄学术生涯及对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贡献22-28
  • 3.1 涂尔干及布迪厄的学术生涯及生平著述22-24
  • 3.2 涂尔干及布迪厄对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贡献24-28
  • 4 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之社会学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比较28-34
  • 4.1 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内涵28-29
  • 4.2 相同的本体论倾向29-30
  • 4.3 不尽相同的认识论倾向30-31
  • 4.4 方法论的继承与超越31-33
  • 4.5 本章小结33-34
  • 5 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之逻辑起点、教育属性及教育功能观的比较34-42
  • 5.1 现代性:共同的逻辑起点34-36
  • 5.1.1 逻辑起点的内涵34-35
  • 5.1.2 现代性与教育35-36
  • 5.2 不一致的教育属性观及教育功能观36-41
  • 5.2.1 涂尔干的教育属性观及教育功能观36-38
  • 5.2.2 布迪厄的教育属性观及教育功能观38-41
  • 5.3 本章小结41-42
  • 6 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之理论旨趣、理论诉求的比较42-49
  • 6.1 共同的理论旨趣:对教育的共同关注42-45
  • 6.1.1. 作为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教育42-44
  • 6.1.2 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教育44-45
  • 6.2 不相同的理论诉求45-47
  • 6.2.1 涂尔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诉求45-46
  • 6.2.2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诉求46-47
  • 6.3 本章小结47-49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49-54
  • 7.1 研究结论49-51
  • 7.2 研究展望51-54
  • 参考文献54-59
  • 后记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林平;;涂尔干实证思想的内涵[J];学术交流;2009年07期

2 刘德林;;涂尔干的发展性纪律观及其现实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陈颀;;走向“集体欢腾”: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危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于晓明;;论涂尔干《道德教育》之纪律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吕付华;;失范与秩序:重思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邓才彪;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述评[J];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02期

7 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1999年01期

8 王晋;昌艳飞;;寻觅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碎片——《道德教育》相关观点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新教育;2011年10期

9 张海洋;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J];社会学研究;2000年05期

10 王宗昱;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J];求是学刊;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瑛;;构建总体性的友好社会——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张兆曙;;涂尔干的遗产和遗憾[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自强 渠敬东 姚福燕;涂尔干的现代性主题:道德个人主义与法团公共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李英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把科学理性主义拓展到人们的行为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炼刚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重访涂尔干的社会学认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龚丹韵;友善互动的环境,是良药[N];解放日报;2014年

5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董凯;《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方旭东;双重荒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田建明;涂尔干及其对社会学人类学的贡献[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渠敬东;如何阅读杜尔干[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邓晓芒;涂尔干宗教学方法论的误区[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秦晖;价值关怀与实证研究[N];南方周末;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君;涂尔干职业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迅;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文化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于鹏;涂尔干的社会观与现代个体的林中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4 田峗;涂尔干职业伦理思想的核心特质与借鉴价值[D];复旦大学;2014年

5 贺淑娜;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中的法律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6 王涣婷;社会转型视域下现代性道德的重构[D];复旦大学;2014年

7 蔡振东;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8 张贯磊;作为道德共同体的理想社会[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松凤;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龚志通;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03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03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3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