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渔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渔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渔业协定的相继生效,比如《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渔业水域被挤占,发展空间受挤压趋势明显,大批渔民迫不得已退出熟悉的传统渔场作业,海洋渔业发展形势日益严峻。为解决日益严峻的生计问题,渔民不得不弃海进城,大量涌入城市,实行转产转业。本文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分析渔村劳动力流动的现象,即把渔村劳动力在城市中职业地位的获得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视为渔民凭借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社会稀缺资源的过程。通过对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国内学者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对我国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社会资本等同于社会关系网络,这个关系网络是动态性的资源获取的过程,具有价值增值特性和继承性的特点。社会关系网络是行动者主动建构与再建构的过程。然后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的不同概念界定,对社会关系网路的概念给出本土化的界定,为后文研究社会关系网络对渔村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方式提供理论基础。 首先,从社会关系网络的主动建构性来说,它是关系网络内部的成员主动的获取稀缺资源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就是行动者通过投资或动员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获得新的成员资格,这种成员资格也就是个体新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获取是行动者通过互动得到的,突出的是个人行为的成果,会随着投资与互动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结构层面的关系集合体。也就是说,个体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需要一些结构层面的信任和规范。这些规范和信任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便利社会结构内部的成员;另一方面,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也是一种约束,并排斥其他“圈外人”。概括来说,信任和规范构成社会结构的内容,社会结构是信任和规范的载体。 第三,存在于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关系网络的运作过程不是随心所欲的,每个关系网络的建构与再建构过程需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最主要的是要受到社会文化、制度、政策和法律的影响和制约。具体到渔民而言,他们走出城市,需要借助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信息,然而社会关系网络发挥作用不是随时随地的,而是要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这也启示我们,当原有的结构性的关系网络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个体习惯的关系网络与交际模式就会被打破,人们的安全感受到冲击,原有的关系网络不能再满足关系网络内部成员的需要,这个时候内部的成员就要动员和投资新的模式,以建构新的稳定的关系网络,不停的循环往复,以此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获取社会中的稀缺性资源。 本文研究发现,在最初获得初职的过程中,渔民主要依赖家庭关系网络和家族关系网络等初级关系网络。这些初级关系网络以情感和信任为载体,有利于加强关系网络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并且这种强关系网络有效的节省了迁移资本,提升了渔民转移的效率,有效的配置了资源。在城市立稳脚跟之后,渔民开始不满足于最底层的工作,他们不仅仅期望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且期待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原有的初级关系网络无法满足他们的诉求,渔民开始主动建构新的关系网络,具体包括以业缘关系为依托的新型非正式关系网络和以政府、渔业协会为依托的正式关系网络。这些扩展的关系网络对渔民社会地位的提升、经济地位的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渔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研究,探索社会关系网络发生作用的方式,得出结论:渔民通过初级关系网络实现第一次流动,并将初级关系网络移植到社会中,不断的扩展自己新的关系网络,主要是加强以政府、渔业协会为依托的正式关系网络,规避社会关系网络的负面效应,以更好的获取社会稀缺资源,实现自身的向上流动。
【关键词】:渔村劳动力 社会流动 社会关系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F323.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一、 研究背景11-12
- 二、 研究意义12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7
- 一、 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12-15
- 二、 国内外有关社会流动的研究15-17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17-18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8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18-19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19-28
- 第一节 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界定19-25
- 一、 国外学者对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概念界定19-21
- 二、 国内学者对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概念界定21-23
- 三、 社会关系网络的本土化概念界定23-25
- 第二节 社会流动相关概念界定25-28
- 一、 社会流动的概念界定25-26
- 二、 实现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26
- 三、 从社会转型视角看社会流动26
- 四、 从社会结构视角看社会流动26-27
- 五、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27
- 六、 作为社会流动的渔村劳动力流动27-28
- 第三章 我国渔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28-35
- 第一节 渔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分析28-30
- 第二节 渔村劳动力流动的特性分析30
- 第三节 渔村劳动力流动的资源获取方式30-32
- 第四节 渔村劳动力流动的方式和方向32
- 第五节 流动渔民的生活交往方式32-33
- 第六节 流动渔民的工资和福利状况33
- 第七节 流动渔民的社会地位33-34
- 第八节 本章小结34-35
- 第四章 渔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35-47
- 第一节 初级关系网络35-40
- 一、 初级关系网络的概念35
- 二、 初级关系网络的特性35-36
- 三、 初级关系网络的作用方式36-40
- 第二节 扩展的关系网络40-44
- 一、 扩展的关系网络的概念40
- 二、 扩展的关系网络的特性40-41
- 三、 扩展的关系网络的作用方式41-44
- 第三节 社会关系网络对渔村劳动力流动的负面效应44-46
- 第四节 本章小结46-47
- 第五章 总结和进一步思考47-51
- 第一节 本文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界定47-48
- 第二节 社会关系网络的运作路径分析48
- 第三节 当代渔民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48-49
- 第四节 进一步的思考——正式层面的关系网络不容忽视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历55-56
- 发表的学术论文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秦;;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困境[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卜长莉;社会关系网络是当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途径和支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单菁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J];城市问题;2007年04期
4 潘玉庆;;社会资本理论与创新型组织文化建设[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5 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6 陈文江;庄世恒;;当代农村劳动力社会流动过程中的社会资本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7 张文宏;;中国的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测量和经验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8 张文宏;;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30年(下)[J];江海学刊;2011年03期
9 刘方玲;;当前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及其走向[J];经济论坛;2006年09期
10 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琴;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2 宋立清;中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马红梅;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资本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丹丹;干部挂职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12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1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