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国内机会型创业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5-03-19 08:32

车芳璐 佟雪莹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形成机制与教育策略研究》(JG11DA004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全球创业观察)首次按创业者动机不同将创业分为两种类型: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仍处于描述性研究阶段。通过对国内机会型创业相关文献的检索和梳理,对这方面文献做个述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年机会型创业才占得 60.4%。这标志着中国创业活动进入了机会型创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同时学术界应对机会型创业相关理论研究给予重视,以理论成果指导我国机会型创业活动的发展。

一、机会型创业概念的提出

经过不断对其完善,GEM2005)报告中指出:机会型创业者是为了追求一个机会而开创企业的创业者,他们自动自发地开创他们的企业。与生存型创业者不同,机会型创业者更多是在拥有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开始准备创业活动的。机会型创业者往往在他们所熟悉或擅长的一个领域里开始创业,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同生存型创业者相比有较长的生存时间。国内研究均基于此概念的提出。

二、国内机会型创业的研究现状

(一)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的比对研究

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是相对的概念,所以学者们起初讨论二者之间的差异。对其进行梳理,结果如表1所示。

机会型和生存型创业差异综述

 

机会型创业

创业者

特征

创业者年龄偏大,学历偏高,更愿意承担风险。自信,经验相对丰富、拥有相关技能,有更多的自我内在控制。

创业者年龄偏小,学历偏低,风险承担能力弱。知识相对较少、缺乏技能。

创业动机

商业机会;追求专业性和创造性;非物质回报(自主性、理念价值)。

就业;创造财富。

经济增长贡献

机会型创业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需要众多劳动力,促进产生就业倍增效应,对国家税收作出贡献。

生存型创业对经济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可减少国家就业负担,但对国家税收几乎无贡献。

地区分布

多分布在发达地区。

多分布在欠发达地区 。

行业分布

机会型创业多分布在批发、汽车销售与服务、服务行业等高新技术行业。

生存型创业多分布在农、林、渔,零售,住宿和餐饮行业等传统行业。

影响因素

家庭网络对其有积极影响;高自我效能感是决定性因素;对创业失败的恐惧程度低。

家庭网络对其有消极影响;高自我效能感不是决定性因素;对创业失败的恐惧程度高。

创业壁垒

 

与生存型创业者相比,机会性创业者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这种较低的进入成本会产生较高的边际效应。

生存型创业者拥有的财富少于机会性创业者,受创业成本的影响更大。

投资回报

预期相对较长、较高。

预期相对较短、较低。

此外,蔡莉等人从人财物资源对二者进行对比,发现机会型创业比生存型创业初始资源充裕。池仁勇和梁靓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不同创业类型创业者行业选择且其创业路径也有所不同。国内学者对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比对研究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且大多数研究基于简单的描述统计得出结果,目前实证研究国内外都并不多。

(二)对机会型创业规律的研究

在比对研究后,学者们发现机会型创业比生存型创业意义更大,开始着重对机会型创业展开研究。如陈汝超对机会型创业环境和政策进行了研究,按维度评价安徽省机会型创业环境的现状,并有针对性提出了改进性的对策建议。石少兵对我国地区之间机会型创业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侯瑞新基于 TFE 团队建设评价模型,研究了团队建设对创业活动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研究

大学生人数众多,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高校的高新技术成果紧密相联系(郭必裕2011),大学生群体机会型创业备受关注。

另一类为对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活动支持系统的研究。如佘升翔等指出孵化器是支持大学生进行机会型创业的重要载体。刘美玉等基于三螺旋理论从大学、产业和政府的互动合作中探索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影响机制。

由于对机会型创业研究尚属初级阶段,学者们只是出于某角度进行探索。且由于个人掌握的资源限制,其理论推广性较差。对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活动过程的研究不够深入,建议多实操少

三、总结与展望

机会型创业这一概念源于西方国家, 2004年才有学者结合中国创业活动对其探索。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的比对研究多从宏观方面的外在条件比对,微观的内在原因较少。国内外创业者特征研究学术成果众多,但二者之间对比却从人口学特征入手,缺乏对机会性创业者特征的系统研究,创业过程的比对研究也几乎没有看到。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不是完全对立的,对其形成机理的研究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本质。

随着全国各高校的扩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必经之路,机会型创业教育为之开拓了新思路。但由于对机会型创业活动过程及机理研究较为缺乏,如何促进我国机会型创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事业人员等掌握大量社会资源且经验丰富的人群机会型创业活动的研究同样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4

[2]张学军, 机会型创业走高带动就业[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06

生存型和机会型新创企业初始资源充裕程度比较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01

生存型与机会型创业者的行业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5

中国青年科技,200701

06

初创期创新特性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03

[10]郭必裕. 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心理动因分析[J].江苏高教,201003

[11]刘美玉. 高校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发展孵化器支持大学生机会型创业[J].南方论丛,201101



本文编号:18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d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