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有效配置方法
汤道远 郑州大学商学院
摘要:1979年,联合国第一批志愿者进入中国。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事业正式拉开帷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由于我国志愿服务的起步晚,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对志愿者的理论研究也还不够。如何对志愿者进行科学的管理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长期课题。
本文在我国现有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志愿者的有效配置的问题。本文将志愿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用经典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模型,结合志愿者的特殊性,来研究志愿者的有效配置问题。
希望本文的一些观点能给我国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机构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志愿者:人力资源:经济成本:经济效益:有效配置方法
近几年,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志愿服务精神也逐渐深入内心。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志愿者的有效配置角度出发,希望能给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一、志愿者的定义及其特殊性
志愿者用英文表示为“volunteer”,其具体释义为“a person who does a job without being paid for it”即指那些不计报酬地去做一项工作的人。这个定义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无偿行为都能够被称为志愿服务行动。我们很多人做家务,并不要求获得报酬,但这样的行为却并不是志愿服务行动。美国普遍的定义是从志愿者组织的角度出发的,志愿者组织不需要为劳动力提供薪水,从而能获得低于市价的产出。志愿者组织再将这种低于市价产出提供给社会,以服务社会。而其中不需要志愿者组织支付薪水的劳动力称为志愿者仔细研究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行为,我们能知道,个人只要有足够能力,其实也能从事志愿服务,做一个志愿者。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做个人的慈善,这种慈善也能被称为志愿服务。那么,志愿者到底应该怎样定义呢!本文认为志愿者是指为社会公益活动、大型赛事和会议等提供服务,并且不要求在这些服务中获得报酬的的人员。
志愿者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志愿者从事的工作属于特定的领域,主要是为社会公益活动、大型赛事和会议等服务。2.志愿者的工作具有公益的性质,即这些工作是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3.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不要求获得经济上的回报,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同。4.志愿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有使用成本。志愿者本身不要求获得报酬,但为了能够有效利用志愿者,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都需要为其支付一定的经济成本。例如,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组织等都需要花费成本。5.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志愿者配置方法的现状与思考
现在国内配置志愿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人设事,即先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再根据志愿者的特点为其安排志愿服务的工作。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它能结合志愿者的特点,使志愿者的自身优势得到发挥。然而,志愿服务的工作可能是固定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是因为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它不会因为志愿者自身的特点而变化。所以,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少数情况。还有一种方法是因事设人,即先确定志愿服务的工作,再根据志愿服务工作的特性招募符合相关要求的志愿者。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志愿服务工作与志愿者的匹配。但这也容易造成一些没有吸引力的志愿服务工作没人去做,而一些有吸引力的志愿服务工作却有扎堆的人去应聘的情况。这种方法还容易出现有些志愿服务工作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志愿者的情况。而这些,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志愿者的浪费。
而综合观察这两种方法,我们能够知道我国志愿者配置方法还只停留在定性方面,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定量方法的研究。比如,志愿者服务的数量为多少时才能保证志愿服务具有经济效益?当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确定时,怎样进行任务分配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志愿者?如果志愿者需要进行轮休,我们在时间上该怎样配置志愿者?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三、志愿服务的成本分析与经济效益的核算
(一)志愿服务的成本分析
志愿服务成本是指志愿者或志愿者组织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的成本他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无论志愿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如何都不会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成本。根据环境的不同,它可能包括维持志愿者组织顺利运转的基础设施、需要付薪的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可变成本指随志愿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它包括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组织的费用、补贴或奖励志愿者的费用等。然而,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划分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需要根据环境的不同和时间的长短来辨别。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如果我们仅仅考察奥运会从开幕到结束的这一段时间,大部分成本都是固定的。但从长期来看,假如我们研究的期间是从申奥成功到奥运会结束的话,几乎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
考虑志愿服务成本的问题时,我们还要注意机会成本。志愿者的机会成本是指志愿者因从事志愿服务而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机会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志愿者组织在组织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志愿者个人则需要在决策中考虑这一成本。志愿者需要明确自己是否能接受由机会成本而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比如,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可能会占用工作时间,导致工资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志愿者就要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二)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核算
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指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投入的资源的成本与其产出的比较。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的核算中最核心的是志愿者经济价值的计算。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志愿者经济价值的方法是国民产值法其主要做法是:计算志愿者人数、贡献时间,然后折合成全日制志愿者创造的经济价值,再折合成国民产值。具体公式如下:
全日制志愿者创造的经济价值=(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工资-已付志愿者的部分工资)×志愿者的服务数量
其中,“已付志愿者的部分工资”是指提供给志愿者的补贴、奖金和优惠待遇等。“志愿者服务数量”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志愿者所提供的志愿服务的总量。“工资”可以是计件工资,也可以是计时工资。计算的时候,需要注意,“工资”与“志愿服务数量”应相一致。即,“工资”是计时工资时,“志愿服务数量”应该是时间单位。“工资”是计件工资时,“志愿服务数量”应以服务的具体项目计算。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核算简便,建议采用计时工资的计算办法。由于国民产值的计算中没有计入外部经济效应,所以为了便于研究,志愿者经济价值的计算也未考虑外部经济效应。
根据现有关于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志愿服务经济效益第一种是用减法来计算志愿服务经济效益的绝对量:志愿服务经济效益=志愿者经济价值-成本。另一种是用除法来计算经济价值的相对量:(志愿者经济价值-成本)/成本×100%=志愿服务经济效益。计算成本是应注意:(志愿者经济价值-成本)一项,由于补贴或奖励志愿者的成本在计算志愿者经济价值时已经扣减,为了避免重复算入这部分成本,我们在计算时应把把这部份成本扣除。而对于单独的成本一项,我们不应扣除这一部分成本。
四、志愿者的有效配置方法
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很多。这里结合志愿者的特殊性,选择了一些模型对志愿者的有效配置问题进行了说明。
(一) 边界成本法—如何确定志愿服务数量
边界成本法主要以志愿服务经济效益和志愿者的边际成本为基础进行分析,希望能得到志愿者的有效服务数量。即希望能够得出一个志愿者服务数量的边界,在这一边界内,志愿服务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且不造成志愿者的浪费。
我们根据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的减法公式:
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志愿者的经济价值-成本
=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的工资×志愿者的服务数量-(固定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数量)
由公式可以知道,当“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的工资×志愿者的服务数量”小于或等于“固定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数量”时,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为负数或零。这就造成了志愿服务的资源浪费。令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为零,可以得出以下公式:
志愿者的边界服务数量=(固定成本)/(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工资-单位可变成本)
当志愿者的服务数量小于或等于志愿者的边界服务数量时,造成了志愿服务的资源浪费。当志愿者的服务数量大于志愿者的边界服务数量时,志愿服务的方案具备经济效益。志愿者的边界服务数量是志愿者服务数量的下限。我们继续考察志愿服务经济效益的除法公式:
志愿服务经济效益=(志愿者经济价值-成本)/成本×100%
= [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的工资×志愿者的服务数量-(固定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数量)]/(固定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数量)。
当式中分子为零或负数时,志愿服务的的经济效益为零或负数。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
志愿者的边界服务数量=(固定成本)/(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工资-单位可变成本)
此式的分析同上。
志愿者服务数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志愿者使用数量的增加。随着志愿者使用数量的增多,志愿者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高。因为志愿者与服务场所的距离可能越来越远,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也会增多。而如果使用志愿者的成本等于或高于使用付薪人员的成本,就会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志愿者服务数量的上限就是使志愿者的成本等于付薪人员成本时候的取值。只有志愿服务数量在这个取值之下,才不会造成志愿者的浪费。
综合上面的分析,当志愿者的服务数量在其上限和下限所构成的区间之中时,志愿服务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且不会造成志愿者的浪费。
(二)指派模型法—如何实现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匹配
由于不同志愿者的专长不同,每个志愿者完成特定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也不一样。为了使完成多项志愿服务工作的总效率最高,,我们需要指派特定的志愿者去完成特定的志愿服务工作。我们选用的办法是指派模型。指派模型是一种很典型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它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如下:
假设有m项志愿服务工作,由n个志愿者来完成这些任务。由于每个志愿者各有其专长,各个志愿者完成的志愿服务不同时,效率也会不同。于是,就需要科学地指派任务,使完成m项志愿服务工作的总效率最高(或使所需要的时间最短)。
由于m,n的的不同,指派问题可分为三种情况:
当m=n时,表示恰好每个志愿者都能被指派一项志愿服务工作。
当m>n时,则表示志愿服务工作的数量大于志愿者的数量。可以虚设(m-n)个志愿者。
当m<n时,则表示志愿服务工作的数量小于志愿者的数量。可以虚设(n-m)项任务。
则使总效率最高的指派模型为:
Minz=
s.t. =1(j=1,2,…,n) (1)
=1(i=1,2,…,n) (2)
=1或0 (3)
其中,表示指派第i个志愿者去完成第j项志愿服务工作的成本或时间。=1表示指派第i个志愿者去完成j项志愿服务工作。=0表示不指派第i个人去完成第j项志愿服务工作。第(1)项约束条件说明第j项志愿服务工作只能由一个人完成。第(2)项约束条件说明第i个人只能完成一项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求解此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有效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相匹配的方案,实现志愿者的有效配置。
(三)排序法—志愿者的时间安排问题
安排志愿者工作,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志愿服务的班次问题。志愿者平常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进行志愿服务的时间有限。即便是全日制的志愿者,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轮休。这里,我们假定志愿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最优先安排志愿服务的时间。我们借助服务业的排序方法以一周一个志愿者休息两天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确定每周对志愿者的需求量,找出志愿者需求量总和最少的连续两天,作为志愿者①的休息日。
其次,志愿者①休息的两天中保持需求量不变,将志愿者①工作5天中的需求量各减去1,再找出志愿者需求量总和最少的连续两天,作为志愿者②的休息日。
第三,重复进行上面的步骤,直至所有的员工休息日确定完毕。
其中,当发生两组连续日期的需求总和最小的情况时,可根据均衡原则选择,也可任选一组。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得出了志愿服务的班次安排办法,使志愿者在时间上得到了有效的配置。
最后,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帮助,希望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荔.志愿者行动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经济通史,2012(4).
[2]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赵鹏、张秀媛、孙晚华等.管理运筹学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编号:18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