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校园“受欺者”增能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4 11:47
  校园欺凌是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本论文的中心研究问题是:描述校园“受欺者”的行为表现,分析“受欺者”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及被欺凌的原因,探究如何通过合理的个案工作介入来帮助“受欺者”有效增能,提高其防范校园欺凌的能力。论文以校园“受欺者”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受欺者被欺凌后的行为表现。研究发现,案主在遭遇校园欺凌后无法走出被欺凌的阴影,自我认知产生了偏差,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从而再次被欺凌。论文分析了受欺者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及其被欺凌的原因。案主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遭遇欺凌,被欺凌后情绪低落,有心理阴影,父母的责备和老师的忽视让案主的自我认知产生严重偏差,学习成绩下降,父母的不理解和同伴的孤立对其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老师的不重视让案主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再次面对欺凌时不敢向老师和同学求助,只能选择沉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案主不懂得被欺凌时可以运用法律武器。论文探究了个案工作干预校园“受欺者”增能的过程。首先,笔者通过案主母亲与案主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在了解了案主的行为表现后,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增能理论,采取个案工作的方法,结合访谈法,找到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其次,...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校园“受欺者”增能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可以看出,案主小P的社会交际圈很小,除了学校就只有一个朋友,父亲的社交圈相对来说比较大,母亲因为是在陌生的地方暂时生活,可以交往的人也很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校园欺凌治理的跨学科对话[J]. Center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n Youth Legal Education by MOE (ECNU);Law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2]“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 任海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3]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防治研究[J]. 宋雁慧.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01)
[4]日本校园欺凌现状、防治经验与启示——以《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为主视角[J]. 向广宇,闻志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5]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 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6]让每个学生都安全:校园欺凌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 马雷军.  中小学管理. 2016(08)
[7]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 李燕秋.  教育科学论坛. 2016(14)
[8]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 魏叶美,范国睿.  教育科学研究. 2016(02)
[9]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J]. 罗怡,刘长海.  教育科学研究. 2016(02)
[10]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 李爱.  教学与管理. 2016(03)

硕士论文
[1]农村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介入[D]. 邵传再.长春工业大学 2016
[2]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行为偏差的研究[D]. 杨雅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3]初中校园欺凌行为之个案研究[D]. 郭润.兰州大学 2016
[4]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研究[D]. 刘雅梦.中央民族大学 2015
[5]看不见的角落[D]. 贺岚.重庆师范大学 2014
[6]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行为研究[D]. 强菲菲.辽宁大学 2014
[7]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D]. 张琼.重庆师范大学 2014
[8]中学生受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杨卫敏.浙江师范大学 2014
[9]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微博暴力问题研究[D]. 罗漫妥.暨南大学 2013
[10]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及其防治[D]. 汪铮.华中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37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37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e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