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及其成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3 10:52
相对剥夺感是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其具体概念可界定为个人通过以个体或群体身份与参照群体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观负面感受。近年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事业深化改革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也日益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坚力量。如果高校青年教师们开始普遍产生基于社会不公平感或不满情绪而引发的相对剥夺感,那么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思想心态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到高校教改的推进与所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越轨行为。因此开展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回顾高校青年教师与相对剥夺感的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研究假设,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从收入水平、教研能力、职业压力、人际关系、生活满意度和社会公平感这六方面测量高校青年教师是否存在相对剥夺感,及其强烈程度几何的问题。通过回归分析从横向/纵向与个体/群体交互的四个维度检验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与家庭因素、组织与制度因素,及文化与社会公平因素对其产生相对剥夺感是否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尝试结合个案访谈案例,对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进行讨论,从更大的社会公共议题...
【文章来源】: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图
第 4 章 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的成因分析不争的事实。我不善于这方面,唉……”(个案 10,女,28 岁,硕士助教,中共党员,汉族,任职于某普通院校 3 年)上述案例基本符合量化分析的结论,除了性别变量因素外,还分别从科研能力,组织人际关系,以及地位不一致性等视角表述了其群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形成原因。4.5.2 群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一位高校青年教师为何会产生群体/纵向相对剥夺感,即当其以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身份为参照主体,以非高校教师行业从业者为参照群体进行纵向自我比较时,为什么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与群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建构相同,笔者基于前文四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出了一套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如图 4-2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位不一致性与相对剥夺感——对西部某市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研究[J]. 袁博,何勇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结构分化、观念差异与生活经历——转型时期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 麻宝斌,杜平. 江汉论坛. 2017(03)
[3]机会不平等如何作用于社会公平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 陈晓东,张卫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4]相对剥夺感:想得、应得、怨愤于未得[J]. 孙灯勇,郭永玉. 心理科学. 2016(03)
[5]关于社会景气研究[J]. 李汉林. 社会发展研究. 2016(02)
[6]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J]. 熊猛,叶一舵.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3)
[7]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缓解[J]. 何沙,刘利萍,陈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8]高校教师收入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 高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王希勤,刘婉华,郑承军.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0)
[9]中、美、德三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比较与思考[J]. 谢文新,张婧. 高教探索. 2013(04)
[10]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不公平感研究[J]. 廉思. 中国青年研究. 2012(09)
博士论文
[1]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D]. 董运生.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对策研究[D]. 杜海林.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92889
【文章来源】: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图
第 4 章 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的成因分析不争的事实。我不善于这方面,唉……”(个案 10,女,28 岁,硕士助教,中共党员,汉族,任职于某普通院校 3 年)上述案例基本符合量化分析的结论,除了性别变量因素外,还分别从科研能力,组织人际关系,以及地位不一致性等视角表述了其群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形成原因。4.5.2 群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一位高校青年教师为何会产生群体/纵向相对剥夺感,即当其以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身份为参照主体,以非高校教师行业从业者为参照群体进行纵向自我比较时,为什么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与群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建构相同,笔者基于前文四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出了一套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如图 4-2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位不一致性与相对剥夺感——对西部某市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研究[J]. 袁博,何勇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结构分化、观念差异与生活经历——转型时期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 麻宝斌,杜平. 江汉论坛. 2017(03)
[3]机会不平等如何作用于社会公平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 陈晓东,张卫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4]相对剥夺感:想得、应得、怨愤于未得[J]. 孙灯勇,郭永玉. 心理科学. 2016(03)
[5]关于社会景气研究[J]. 李汉林. 社会发展研究. 2016(02)
[6]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J]. 熊猛,叶一舵.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3)
[7]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缓解[J]. 何沙,刘利萍,陈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8]高校教师收入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 高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王希勤,刘婉华,郑承军.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0)
[9]中、美、德三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比较与思考[J]. 谢文新,张婧. 高教探索. 2013(04)
[10]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不公平感研究[J]. 廉思. 中国青年研究. 2012(09)
博士论文
[1]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D]. 董运生.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对策研究[D]. 杜海林.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92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49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