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弃考”行为探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23:06
本文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弃考”行为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考,作为许多人一生最难忘的时刻,已成为这个社会年轻人前进和奋斗的主要动力。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一直成为我国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使得成千上百万的知识青年走上了这座通往未来、光明的独木桥。30年之间高考人数逐年上涨。但从2009年开始,这一趋势发生了改变,近五年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逐年下降,近三年高中应届毕业生弃考人数达到2011年的168万、2012年的302万、2013年的410万人。这其中不乏适龄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高中应届毕业生“弃考族”群体规模日益庞大。 本文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理论框架,采用了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采用了问卷法,获得了第一手数据,在分析相关问题时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通过对多名被调查者深入、全面的访谈,掌握其弃考更为真实的原因。除此以外本文通过汇总、整理我国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二手资料的分析,计算出了高考人数、往届生人数、应届生出生年份的出生人口数、小学初中高中的升学率以及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生比等一系列较为准确、真实的数据。最终整理出应届毕业生弃考的原因,包括: 第一,由于出国留学或出国打工而弃考;第二,一些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让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放弃高考;第三,一些家庭因为负担不起大学的花费状况导致应届生选择了弃考;第四,由于无法承担学校、家庭带来的压力而在高考前夕选择弃考;第五,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就业率的下降,一些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鉴于低就业率和就业难等压力,放弃高考,提前步入社会;第六,一些高中毕业生由于高中学习成绩差,自知高考无望而自觉放弃高考。 大学,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库、知识库和人才库,曾是多少学生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可现在为什么会出现辛辛苦苦奋斗十几年而就在“鲤鱼跃龙门”的最后一刻而选择放弃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含了太多的被动和无奈,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城乡经济水平发展不均,教育、文化的错位、尴尬和缺失。包括: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性大、我国高等教育导向的偏差。 面对所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去解决和弥补,,例如:在制度上保障所有想上大学的学生;提供多种教育资源;同时对高考和高等教育进行相应改革,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建立和健全助学金和奖学金体制。这有这样才能增加高等教育对于高中生的吸引力,并且让所有人能读得起书,能安心读好书。
【关键词】:弃考 文化缺失 高等教育 高考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32.474;C912.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一、 引言11-15
- (一) 研究背景11
- (二) 研究意义11
- (三) 创新性11-13
- 1、理论创新11-12
-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11-12
-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2
- 2、研究方法创新12-13
- (四) 相关概念界定13-14
- 1、高考弃考族13
- 2、弃考行为13
- 3、文化缺失13-14
- (1)何为文化13
- (2)何为缺失13
- (3)文化缺失13-14
- (五)研究设计14-15
- 二、 研究概述15-18
- (一) 经济因素15
- (二) 社会结构变化15-16
- (三) 文化因素16
- (四) 综述16-18
- 三、 弃考现象描述18-23
- (一) 高考人数下降18
- (二) 复读生群体规模庞大18-19
- (三) 弃考生群体人数增加19-23
- 四、 弃考原因分析23-33
- (一) 出国发展23-26
- 1、出国留学23-25
- 2、出国打工25-26
- (二) 学生“被自动”弃考26-27
- (三) 大学花费高昂27-28
- (四) 压力过大28-29
- (五) 大学生就业率低29-31
- (六) 成绩低放弃高考31-33
- 五、 弃考现象折射出的我国现实问题33-40
- (一)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低33-34
- (二) 城乡教育差异大34-36
- 1、教学设备35
- 2、教学师资35-36
- (1)年龄结构不合理35
- (2)学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35-36
- 3、教学环境36
- (三) 我国高等教育导向偏差36-40
- 1、教育理念的误区36-37
- 2、大学教育模式单一化和模式化37-39
- 3、我国产业结构不完善39-40
- 六、 解决弃考现象的途径40-45
- (一) 加强我国高等院校的竞争力40-41
- (二) 改变学校评价体系41-42
- (三) 政策向农村倾斜42
- (四) 加强毕业生心理疏导42-43
- (五) 提供多种教育资源43-45
- 七、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8
- 附录一:大学生消费问卷调查48-50
- 致谢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秦安;;中职学校体育发展的构想[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5期
2 熊茜;;高考弃考现象透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殷冬玲;;高考“弃考”背后的教育学问题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4 张雪丽;g谰
本文编号:499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4996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