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社会适应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9:24
本文关键词:艾滋病患者的社会适应策略研究
【摘要】:自1985年北京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上升。随着艾滋病的传播与肆掠,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值得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近20年来,社会科学界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大多数关于艾滋病患者的研究往往都强调了艾滋病患者所面临的社会困境和问题的一面,而且总是把他们刻画成柔弱的、需要别人来帮助扶持的对象。却很少讨论艾滋病患者作为实践主体是怎样感知艾滋病对自身带来的影响,也忽视了从适应性方面考察艾滋病患者在面临困境时所采取的回应和策略。 本文试图打破这种一边倒的问题式思维定势,而将艾滋病患者看作是在结构制约下的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个体,研究其在面临种种社会适应困境时所做出的策略性的努力。 通过对武汉市58个艾滋病患者进行无结构式访谈,笔者发现艾滋病患者在适应社会时面临心理适应困境、家庭适应困境、经济适应困境、社会认同困境和社会政策适应困境。艾滋病患者在种种适应困境之中却并不是束手无策等待救援,他们会从心理和行为上进行主动适应策略以达到适应的目的。随后,笔者通过对其策略的分析认为,艾滋病患者的适应策略存在暂时性适应与长期性适应相冲突的问题,并试图对该问题的解决提出对策。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 社会适应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一、绪论10-21
-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10-11
- 1. 研究背景10-11
- 2. 问题的提出11
- (二) 文献回顾11-16
- 1. 艾滋病研究11-13
- 2. 社会适应相关研究13-15
- 3. 艾滋病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15
- 4. 对当前相关研究的反思与讨论15-16
- (三)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16-17
- 1. 研究目的16
- 2. 研究意义16
- 3. 创新点16-17
- (四) 研究设计17-21
- 1.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的界定17-18
- 2. 理论依据18-19
- 3. 研究思路19
- 4. 研究方法19-21
- 二、艾滋病患者的社会适应困境21-29
- (一) 心理适应困境21-22
- 1. 焦虑/抑郁21-22
- 2. 低自尊22
- 3. 态度消极22
- (二) 家庭适应困境22-24
- 1. 家庭结构维持之困23-24
- 2. 家庭关系碎裂24
- (三) 经济适应困境24-25
- 1. 工作机会减少25
- 2. 治病支出较高25
- (四) 社会认同困境25-27
- 1. 污名化26
- 2. 社会排斥26-27
- (五) 社会政策适应困境27-29
- 1. 社会政策欠缺之困27
- 2. 社会政策应用之困27-29
- 三、艾滋病患者的社会适应策略29-38
- (一) 适应策略一:心理调适——接受现实29-32
- 1. 自我安慰与他者归因29-30
- 2. 改变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30-31
- 3. 建立外界精神支柱31
- 4. 逃避和转移注意力31-32
- (二) 适应策略二:行为调适——利用和构建社会网络资本32-38
- 1. 原有社会网络资本的维持:选择性身份保密32-33
- 2. 构建新的社会网络33-36
- 3. 充当社会网络中的桥梁:自己建立NGO36-38
- 四、艾滋病患者适应策略的风险及对策初探38-43
- (一) 艾滋病患者适应策略的风险38-41
- 1. 自我还是他者——心理调适缺乏理性38-39
- 2. 隐匿还是暴露——应对污名化和社会排斥39-40
- 3. 隔离还是融入——内群体交往增多40-41
- (二) 对策初探41-43
- 1. 适应策略的主体补充——艾滋病患者的集体亮相与个体隐匿相结合41-42
- 2. 适应策略的外界辅助——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42-43
- 五、结论与探讨43-45
- (一) 结论43
- (二) 探讨43-45
- 1. 研究不足43-44
- 2. 后续研究44-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跃红;“高度关注”下乡村艾滋病人社会行动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5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55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