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峦回村现代茶叶经济下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本文关键词:曼峦回村现代茶叶经济下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回傣”文化 现代化 社会关系网络 动态过程
【摘要】:本文以“介入—影响—变迁”的视角,考察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少数民族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变迁与重构的动态过程,选取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回傣”村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峦回村作为田野点展开调查研究。本文在遵循人类学经典民族志整体观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参与观察、个案访谈、深入调查等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调查材料,对现代化茶厂大规模进入之后,曼峦回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具体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析,对村民家庭内部、村民相互之间、村民与周边外村人、村民与外来商人等的社会关系交往模式展开了描述与分析,以文化的视角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和其中的文化蕴含进行了思考与探究。全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正文部分共四章。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田野点的社会经济情况以及笔者的田野调查经历,并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以曼峦回村所在地与茶叶的历史渊源为背景,沿着曼峦回村的纵向历史发展脉络,分三个主要时期对该村的生计方式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历史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着重介绍了勐海工业园区建成以后,村里土地利用结构和生计方式的重大改变。第二章详细描述了曼峦回村内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主要分为家庭内部的关系和村民之间的关系,从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切入,考察村民们在各项活动中社会关系网络维持与构建的具体情况。第三章进一步描述了曼峦回村民与周边邻村以及外来茶商的互动交往情况。田野调查资料详细清楚地呈现出,村民们在新生计方式下面对新的社会关系时,在对外社会交往方式上做出的调整与选择。第四章综合总结了前三章的具体描述,阐述了曼峦回村在现代化茶叶经济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变迁情况,结合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经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快速的社会变迁确实改变了人们的互动行为模式,但在这种改变中,经济理性并没有完全代替人的全部理性。村民们一方面不得不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去寻找各种机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原有的关系模式及相应的道德体系中。其次,曼峦回村的“强关系”并非总是像有的社会科学家说的那样“强加给人们令人窒息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人们能够通过调动这种“强关系”资源来获得经济上的好处。
【关键词】:“回傣”文化 现代化 社会关系网络 动态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6.12;C91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8
- 一、选题缘由10-11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12-22
- (一) 社会关系网络相关理论的发展概述13-17
- (二) 国内外社会关系网络研究概述17-22
- 四、研究方法和田野经历22-24
- (一) 研究方法22-23
- (二) 田野调查经历23-24
- 五、田野点概况24-28
- (一) 区位及自然环境24-25
- (二) 村寨历史简介25-26
- (三) 人口与生计方式26-28
- 第一章 从茶园到茶厂:曼峦回村历史发展概况28-45
- 一、勐海与茶叶28-31
- 二、曼峦回村历史上的生计方式及社会关系网络31-39
- (一) 建寨初期的生计方式31-32
- (二) 社会主义土地改革与集体化32-33
- (三) 土地承包责任制与生计方式的多样性33-35
- (四) 传统生计方式下的社会关系网络35-39
- 三、茶叶工业园的建设及其对曼峦回村的影响39-45
- (一) 征地过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39-41
- (二) 生计方式的巨大转变41-43
- (三) 社会关系网络的多元化发展43-45
- 第二章 曼峦回村内关系的新发展45-63
- 一、家庭内部的关系45-49
- (一) 曼峦回村婚姻现状45-46
- (二) 姻亲关系的维护与利用46-49
- 二、村民间关系的变化49-62
- (一) 生产活动里的新关系49-54
- (二) 日常生活里的人际关系54-62
- 三、村内关系中的“道德取向”与“利益取向”62-63
- 第三章 曼峦回村际互动与对外交往63-78
- 一、村际交往中“回傣”身份的运用63-67
- 二、村民与外来商人的关系67-73
- (一) 外来商人在曼峦回村的生存现状67-69
- (二) 外来商人与村寨管理69-71
- (三) 外来商人与村民的互动71-73
- 三、村民与外来茶叶客户的关系73-78
- (一) 村民与客户的人情往来73-76
- (二) 对外交往渠道的拓展:现代化手段的运用76-78
- 第四章 曼峦回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变迁与思考78-84
- 一、“经济理性”与“人情道德”78-80
- 二、“强关系”与“弱关系”80-84
- 结语84-91
- 参考文献91-95
- 附录95-102
-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102-103
- 致谢103-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进;论布迪厄社会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宋菁;顾伟;;嵌入社会网络结构的社会资本理论——对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梳理[J];法制与社会;2011年01期
3 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方法原则和理论视野[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庄孔韶;方静文;;人类学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张文宏;;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30年(上)[J];江海学刊;2011年02期
6 张文宏;;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30年(下)[J];江海学刊;2011年03期
7 张文宏;;城市居民社会网络中的差序格局[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马冬梅;;都市外来回族穆斯林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桂林市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9 何深静,于涛方,方澜;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存和发展[J];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10 赵延东;;社会网络与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J];社会;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瑜;;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帕西傣宗教文化[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洁;西南边陲的“新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穆璇;从乡村到都市—乡村经济精英的社会关系网络重构[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黄琼;中国城市中间阶层闲暇消费之社会网络互动[D];中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60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60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