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地区空心化乡村聚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衢州地区空心化乡村聚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聚落空心化 空废化 空心村 风景园林 衢州
【摘要】:乡村聚落空心化是当前中国许多乡村面临的问题,空心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逐渐外流、乡村聚落扩张伴生乡村建筑及用地空废。乡村建设主体缺失,乡村环境恶化,乡村传统文化流失,乡村发展失去活力,建设用地无序开发和弃置导致耕地资源遭受破坏等问题不断凸显。因而研究应对空心化乡村聚落以上问题是极其必要和迫切的。乡村聚落空心化存在地域差别,也存在村与村之间的差别,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社会因素制约。选取衢州地区四例空心化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文献阅读、访谈咨询、实地图文标注、拍摄记录、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本次研究。阅读国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文献,把握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咨询访谈相关部门了解衢州地区乡村聚落空废化状况,综合地形、产业、区位、村庄规模等因素差异,选取4村作为调研点。从空间和人口两方面来考察乡村聚落空心化状况,具体来说,空间上通过对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发展和空废建筑的分布分析归纳概括出平原低丘型和山地型两类聚落的不同空心化表现,乡村人口转移方面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据此划分为农业型和务工型两类空心化乡村聚落。在此基础上结合亦对乡村人口外流程度影响较大的转移距离因素,将空心化乡村聚落分为6类:即平原农业型、平原务工Ⅰ型、平原务工Ⅱ型、山地农业型、山地务工Ⅰ型、山地务工Ⅱ型。据此作为识别乡村聚落空心化类型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对空心化下的乡村景观和环境进行调查。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空心化乡村聚落的建议措施及利用风景园林手段应对空心化乡村聚落发展的三大方面,即生态环境保护、空废空间活化以及乡村风貌引导。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心化 空废化 空心村 风景园林 衢州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2.29;C912.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9
- 1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相关概念及辨析10-13
- 1.2.1 “空心村”“空心化”“空废化”10-12
- 1.2.2 聚落、乡村聚落12-13
- 1.2.3 乡村聚落空心化13
- 1.2.4 小结13
- 1.3 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13-14
- 1.3.1 选题目的及意义13-14
- 1.3.2 研究内容14
- 1.4 国内外动态14-19
- 1.4.1 国内研究动态14-17
- 1.4.2 国外研究动态17-19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19-21
- 1.5.1 技术路线19
- 1.5.2 研究方法19-21
- 2 衢州地区乡村聚落发展演化背景及总体特征21-30
- 2.1 国家宏观背景21-23
- 2.1.1 经济与人口的发展变化21-22
- 2.1.2 城乡二元结构22-23
- 2.2 区域自然背景23-24
- 2.2.1 地理23
- 2.2.2 气候及灾害23-24
- 2.2.3 资源24
- 2.3 区域社会背景24-28
- 2.3.1 行政区划24
- 2.3.2 经济发展24-26
- 2.3.3 农业生产26-27
- 2.3.4 人口及劳动力特征27
- 2.3.5 地域文化27-28
- 2.4 衢州地区乡村聚落总体特征28-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3 衢州地区空心化乡村聚落调查30-66
- 3.1 调查地点及内容30-32
- 3.1.1 调查地点30-32
- 3.1.2 调查内容32
- 3.2 空心化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及结构变化32-54
- 3.2.1 车塘自然村32-38
- 3.2.1.1 聚落空间形态发展变化33-34
- 3.2.1.2 建筑空废状况34-36
- 3.2.1.3 成因分析36-38
- 3.2.2 枧陈自然村38-42
- 3.2.2.1 聚落空间形态发展变化39
- 3.2.2.2 建筑空废状况39-41
- 3.2.2.3 成因分析41-42
- 3.2.3 新宅自然村42-47
- 3.2.3.1 聚落空间形态发展变化42-43
- 3.2.3.2 建筑空废状况43-46
- 3.2.3.3 成因分析46-47
- 3.2.4 江郎自然村47-51
- 3.2.4.1 聚落空间形态发展变化47-49
- 3.2.4.2 建筑空废状况49-50
- 3.2.4.3 成因分析50-51
- 3.2.5 小结51-54
- 3.2.5.1 共性51-52
- 3.2.5.2 差异52-54
- 3.3 乡村人口外流状况54-61
- 3.3.1 车塘自然村54-56
- 3.3.2 新宅自然村56-57
- 3.3.3 枧陈自然村57-58
- 3.3.4 江郎自然村58-59
- 3.3.5 小结59-61
- 3.4 乡村聚落空心化影响因素分析及主要类型61-63
- 3.4.1 影响乡村人口外流程度因素61
- 3.4.2 影响乡村聚落空心化形态和结构差异因素61-62
- 3.4.3 乡村聚落空心化表现类型62-63
- 3.5 空心化下乡村景观与环境变化63-66
- 3.5.1 建筑空废及功能转变63-64
- 3.5.1.1 住宅63-64
- 3.5.1.2 祠堂64
- 3.5.2 邻水空间的变化64-65
- 3.5.3 生产性景观的变化65-66
- 4 空心化乡村聚落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66-86
- 4.1 不同类型空心化乡村聚落发展对策66-70
- 4.1.1 不同产业特征的空心化乡村聚落发展对策66-69
- 4.1.1.1 农业型66-68
- 4.1.1.2 务工型68-69
- 4.1.2 不同空间特征的空心化乡村聚落发展对策69-70
- 4.1.2.1 平原低丘型69
- 4.1.2.2 山地型69-70
- 4.2 各类空心化乡村聚落发展面临的共同现实及对策70-84
- 4.2.1 发展面临的共同现实及其原因70-76
- 4.2.1.1 乡村风貌缺失70-72
- 4.2.1.2 历史文化保护不足72-73
- 4.2.1.3 现代使用功能与传统形式协调性不足73-74
- 4.2.1.4 宜居性较差74
- 4.2.1.5 生态环境破坏74-75
- 4.2.1.6 公共交流场所缺失75-76
- 4.2.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对策76-84
- 4.2.2.1 更新优化目标76
- 4.2.2.2 更新优化原则76-77
- 4.2.2.3 活化空废区域77-79
- 4.2.2.4 维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79-81
- 4.2.2.5 引导乡村风貌81-84
- 4.3 操作层面及步骤84-86
- 5 结论与讨论86-88
- 5.1 结论86
- 5.2 本文创新之处86-87
- 5.3 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87
- 5.4 后续研究建议87-88
- 参考文献88-92
- 附录1 常见抗污植物名录表92-94
- 附录2 调研点常见乡土植物名录表94-96
- 个人简介96-97
- 致谢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先瑞;长江流域乡村聚落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2 吴必虎;张晶;;乡村聚落社会的形成、扩展与整合——苏北一个自然村的分析[J];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年05期
3 张荣天;焦华富;;镇江市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与类型划分[J];池州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4 马少春;付磊;李灿松;武友德;;乡村非农化对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环洱海地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贺文敏;王军;;浅析陕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变迁及问题[J];建筑与文化;2013年10期
6 李娜;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11期
7 雷振东;刘加平;;整合与重构 陕西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J];时代建筑;2007年04期
8 荣丽华;张立恒;;准格尔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年07期
9 马亚利;李贵才;刘青;龚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研究评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3期
10 朱彬;张小林;马晓冬;;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力;;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范霄鹏;;新乡村聚落的营建基础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任慧子;曹小曙;李丹;;乡村聚落历史空间演化及其内部关联网络——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汪晓春;梅耀林;段威;许珊珊;;城市时代乡村聚落空间特征、优化及规划对策——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6 孙健;;乡村聚落绿化的景观美学原则[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宋若蔚;;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8 刘安生;陈伟前;胡金燕;;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李扬;范霄鹏;;基于区域资源整合的新乡村聚落研究——旅游产业视野下的京郊新农村建设[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复多;;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基础——文化名村规划布局的启示[A];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褚兴彪;山东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模型构建与优化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雪梅;诸神的居所—西部中国的信仰社区[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珍;类型学在豫西乡村聚落更新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姚尚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3 周亮亮;金华市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祥熙;四川盆周山区乡村聚落发展度及其重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范宁;苏南新农村乡村聚落绿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韩思;易县山区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陈海峰;512地震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策略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林丽艳;青海古代乡村聚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苏小莲;当代移民背景下的乡村聚落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冀亚哲;基于最佳分析粒度的市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及其优化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66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6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