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 ——对“闲”范畴的文化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0 09:51
  闲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一方面指示着儒道禅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文人的一种审美人格;同时又标示着闲暇自由的现实文化活动,是文人的一种审美生活。与其他美学范畴比较,闲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于艺术审美中,更重要的是体现于文化审美中。故本文运用文化美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探求闲之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意义,此在国内还是首创。文章首先对闲之字源字义、体用二维、内涵精神、审美关联以及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重要地位进行宏观概论。接之,从纵横两条线索展开研究。前四章从纵向文脉上,以闲之母范畴为中心,把握闲于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概念、术语和命题,以此来观照闲于文人审美意识、文化生活、艺术理论中的重要美学意义。具体包括先秦“心闲”作为人生境界和“闲居”作为生活方式之奠定;中古“闲情”作为审美意识之确立、“闲业”作为文化艺术实践之展开以及“闲”作为艺术创造理论之运用;唐宋元“闲意”、“闲味”作为审美人格之完成、“闲话”、“闲谈”、“闲评”作为文化艺术评论之兴起以及“闲”作为艺术风格理论之成熟;明清“闲趣”作为世俗审美情调、“闲赏”作为世俗审美生活之表现以及“闲文”、“闲笔”作为艺术体法之提倡。第五章...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字源初义与字义发展
    二 闲作为精神境界与现实生存之体用二维
    三 闲之内涵精神特征
    四 闲之审美艺术关联
    五 闲之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重要地位
    六 研究方法与运思路径
第一章 先秦:闲作为人生境界和生活方式之奠定
    第一节 “心闲无事”——道家对世俗功利“无而超之”的精神自然之闲
        一、“心闲”:无事化与精神自然
        二、有闲人格模式:“逸”之闲
        三、有闲审美人生范式:“闲游”与“濠梁之乐”
    第二节 “乐乐”——儒家对礼“有而高之”的道德自然之闲
        一、“乐乐”:情感化与道德自然
        二、闲之人格模式:“雅”之闲
        三、有闲审美人生范式:“游艺”与“舞雩之乐”
    第三节 乐道“闲居”
        一、道家“修德就闲”
        二、儒家“闲居”以“求其志”
        三、两种“闲居”文化的融合及其后世发展
第二章 汉魏晋南北朝:闲作为审美意识之确立和审美艺术实践之展开
    第一节 情之“闲”:“闲”作为文人审美意识之确立
        一、广义之闲暇“深情”
        二、狭义之男女“正情”
    第二节 “闲业”与审美艺术实践
        一、“正业”之余
        二、“文以艺业”
    第三节 “入兴贵闲”:“闲”之为艺术创造
第三章 唐宋元:闲作为审美人格之完成和审美艺术品评之成熟
    第一节 意、味之“闲”:“闲”作为文人审美人格之完成
        一、法、理之“闲”
        二、意、味之“闲”
    第二节 “闲谈”、“闲话”、“闲评”与审美艺术评论
        一、文化闲论
        二、艺术闲谈
    第三节 “孤云生远”:“闲”之为艺术品格
第四章 明清:闲作为世俗审美生活之表现与艺术体法之提倡
    第一节 “闲”:“闲”作为文人之世俗审美情调
        一、身闲之世俗转向
        二、闲趣之审美提升
    第二节 “闲赏”与审美生活
        一、“闲赏”之“闲”:对象上的世俗生活性
        二、“闲赏”之“赏”:范式上于感官形式中见雅趣的现代审美性
    第三节 “闲文”、“闲笔”:“闲”之为艺术体法
        一、“适趣闲文”
        二、“闲心细笔”
第五章 闲作为子范畴之审美意义研究
    第一节 “闲静”范畴序列与静和素淡之审美心胸
        一、从“闲静”到“安闲”
        二、静和素淡之审美心胸
    第二节 “闲丽”、“闲雅”范畴序列与“有为而自然”之审美品格
        一、“闲丽”与“闲雅”:若离若即的审美张力
        二、“有为而自然”:艺术声色体调之审美品评
    第三节 “闲旷”、“闲逸”范畴序列与“无为而自由”之审美品格
        一、“闲旷”与“闲逸”:从超脱之“境”到超脱之“意”
        二、“无为而自由”:艺术意境风格之审美品评
余论 “闲暇”范畴序列与现代休闲
    一 身闲层次和时间体制:“闲暇”范畴序列
    二 古代“休闲”向现代转换的可能
    三 现代休闲的文化反思与审美可能
附录
    附录一: 西方现代休闲学研究关于“Leisure”的界定
    附录二: 现代休闲文化产业和休闲生活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儒称“六经”为“六艺”考[J]. 蒋国保.  中国哲学史. 2006(04)
[2]明代游赏美学研究[J]. 吴功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5)
[3]什么是民间艺术?它何时会消亡——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审美行为[J]. 迈克尔·欧文·琼斯,游自荧.  民间文化论坛. 2006(01)
[4]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J]. 潘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5]篆刻艺术随笔(三)——闲语闲章[J]. 杨抱林.  贵州文史丛刊. 2005(04)
[6]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J]. 姚文放.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4)
[7]六艺的变迁及其与六经之关系[J]. 吴龙辉.  中国哲学史. 2005(02)
[8]晚明社会生活的新动向[J]. 陈宝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9)
[9]游憩空间:城市需求的全新挑战——访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马惠娣教授[J]. 祥生.  上海商业. 2004(03)
[10]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J]. 徐岱.  文艺研究. 2003(03)



本文编号:3428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428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d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