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三统说历史观及其评价
本文选题:董仲舒 + 三统说 ; 参考:《河北学刊》2012年06期
【摘要】:三统说是董仲舒首创的历史观,但三统说中没有五行相胜及五行相生的内容,其最大特点是与改制说相联系,是在汉王朝不准讲革命的背景下,对先秦儒家革命说的历史观在汉代的历史转变。董仲舒创立的三统说是一种强调历史继承性的发展观,不同于革命说、五德终始说的重视历史的变革性,但又保留了革命说否定家天下的因素。
[Abstract]:The theory of "three Unification" is Dong Zhongshu's first view of history, but there is no content in the theory of "three Unification" that wins each other and the five elements are born together. Its greatest characteristic is that it is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system reform, and it is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Han Dynasty did not allow the revolution to be emphasized.The historical view of the Confucian revolution in the pre-Qin Dynasty changed in the Han Dynasty.Dong Zhongshu's theory of "three Unification" is a view of development that emphasizes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y of revolution. The theory of "five virtues"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volutionary nature of history, but it retains the factor that the theory of revolution denies the world over the world.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
【基金】:200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羊学发展史》(07BZX033)
【分类号】:K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王兵,张征;试论庄子学派与宋玉的亲缘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叶舒宪;“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郑学益;思想制胜的新世纪营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李耀建;;汉代刺史制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张碧波;箕子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9 冷卫国;东晋赋学批评的分期及时代特征[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10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硕民;;汉儒说《诗》情志关系的哲学阐释[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3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4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9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红;先秦道家和《黄帝内经》中“神”范畴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3 刘银昌;《焦氏易林》四言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永香;梁启超政治功能论小说观[D];湘潭大学;2002年
6 叶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时空阐释[D];湘潭大学;2003年
7 廖小东;董仲舒政治哲学试论[D];湘潭大学;2003年
8 于洋;孔子服饰风貌剖析[D];东华大学;2004年
9 周生辉;论儒家文化对汉赋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铁峰;秦国富强及东并六国之地理环境条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向奎;;《董仲舒与新儒学》序[J];历史教学;1992年06期
2 钟振翔,张剑伟;简论董仲舒的历史认识论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周桂钿;汉代公羊学传授考[J];史学史研究;1996年02期
4 曹迎春;;河北省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8年02期
5 钟振翔;论董仲舒对《春秋》的诠释[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蒋重跃;;董仲舒《春秋》学的通史精神初探[J];求是学刊;2010年03期
7 徐勇;;《董仲舒与新儒学》简评[J];历史教学;1993年02期
8 孙旭红;;神圣与世俗——奥古斯丁与董仲舒的历史价值取向比较[J];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05期
9 钟振翔;论董仲舒的三大历史解释模式[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陈兰村;俞樟华;;一个新成果[J];读书;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杜小安;;司马迁哲学思想新探[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2 王基伦;;“《春秋》笔法”的诠释与接受[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施丁;;王充《论衡》的史学批评[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玲娣、叶秋菊;中国秦汉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N];光明日报;2002年
2 丁力;从历史哲学展望历史高峰[N];经济观察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振;历史与诠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磊;历史循环论和他者[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姝君;李维与班固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旭红;简论董仲舒的历史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董艺;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历史理论[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7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67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