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论延安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

发布时间:2018-12-13 11:58
【摘要】:延安时期,一大批史学工作者汇集延安。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毛泽东的史学思想为指导,坚持史学研究为抗战现实服务的原则,确立了史学研究的方向。延安史学工作者的活动及理论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
[Abstract]:During the Yan'an period,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ans collected Yan'an. Guided by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ao Zedong's historical thought, they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serving the realit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establish the direction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activities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historiographers in Yan'an promote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戴逸;时代需要这样的历史学家──在纪念范文澜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J];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2 刘大年;光大范文澜的科学业绩[J];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高寿平;新经济政策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比较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章永俊;历史盛衰总结中的世界史眼光——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学者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陈立柱;;刘知几史学变革观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叶昌友;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6 张皓;;战犯问题与国共和谈[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7 李良玉;;孔子与历史教育[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8 胡晓;;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9 孙谦;;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10 刘国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红;;从社会发展的伦理向度看儒家伦理的当代困境[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赵玉洁;;毛泽东的史学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晓勇;;论毛泽东早期对资产阶级的认识[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一如;;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5 李坤栋;;中西融合 古今贯通——从吴芳吉的白屋体新诗理论与创作看中国新诗的发展途径[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翟广顺;;陶行知与毛泽东:历史的机缘和邂逅——纪念陶行知逝世60周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守稼;缪振鹏;;《甲申三百年祭》及其在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8 王聿修;杨炳昆;唐明中;;郭沫若早年的爱国主义——读《郭沫若少年诗稿》札记[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9 姜红;;毛泽东重视历史文献的研究与利用[A];高校信息文献开发与利用——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第6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王礼洲;;人学视阈下科学发展实现路径探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莲花;儒家人才观及其现代意义[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杨卉;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缘由[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敏;试析毛泽东抗日统一战线文艺的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6 唐剑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的历史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7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晓慧;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颜为之;毛泽东政论文语言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贾婷婷;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晶;;以《说文解字注·心部》为例谈词义引申规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2 欧亚美;;林语堂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彭薇;刘秀敏;;唐代西行高僧义净[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4 冯莉;;《文心雕龙·章句》对汉语篇章语言学的贡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曹树明;;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6 吉灿忠;邱丕相;;对华北“同兴公”镖局的历史评价[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年10期

7 李军;;论陈毅在新四军建军史上的卓越贡献[J];镇江高专学报;2011年02期

8 叶知之;;叶剑英对人民军队发展的历史贡献[J];党史文苑;2011年14期

9 赖子烨;;论桓温——东晋卓越的政治家[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10 朱进彬;蔡红燕;;滇西土司在滇西抗战中的影响及其贡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鲍海鸥;;庐山植物园对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贡献[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马德才;;格老秀斯及其对国际法的贡献[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3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周锦涛;周斌;;刘少奇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理论贡献[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6 刘丽丽;;论肖劲光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贡献[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7 叶海涛;;陈立夫与台湾中医药的发展[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册(1988~1994)[C];2007年

8 武玉鹏;;李秉德对我国语文教育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樊乃龙;张晓莉;仵建华;;中医药发展的科技贡献[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玉非;;华岗与建国初期的山东大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振智;采油厂油藏经营效益评价与预测系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步如飞;子夏及其学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陈霞;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贡献的可持续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5 周侃;唐代书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虎;公路交通对新疆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2 张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D];天津大学;2005年

3 郁惠;罗炳之教育研究思想论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秀芳;试析新中国留苏学生的贡献[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任真;伽利略科学方法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伟;论江泽民的知识分子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姜赫;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鲁英杰;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朝华;论潘汉年对统一战线工作的贡献[D];湘潭大学;2006年

10 贺本岚;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6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76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5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