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Abstract]:The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Yan'an period mainly refers to a historical trend of thought guid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flourished gradually in Yanan area under the vigorous call and careful guidan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the 1930s and 1940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groups,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of institution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history, and the posi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oika. In Yan'an period,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has made outstand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roblem of peasants, the history of nationality and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issues, and so on. And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style in historiography theory, thought of historiography and methods of managing history make it not only a key link in the metabolism and even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s a whole, but also a key link in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ography as a whole. More Chinese Marxism historiograph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et up an academic model.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0BKS015)
【分类号】:K092;D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法治意味着什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许发民;;论刑罚的社会功能——刑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高寿平;新经济政策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比较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的环境考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叶昌友;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7 张皓;;战犯问题与国共和谈[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8 胡晓;;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9 孙谦;;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10 刘国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佳木;;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探求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2 张海鹏;;试论毛泽东的历史观[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3 郝时远;;论毛泽东的国家统一观与中华民族观[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4 刘振清;;参政党参政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与路向选择[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田千山;;管窥《论语》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对政府的启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罗凯;马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中西医结合”思想与实践[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7 赵玉洁;;毛泽东的史学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晓勇;;论毛泽东早期对资产阶级的认识[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一如;;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10 李坤栋;;中西融合 古今贯通——从吴芳吉的白屋体新诗理论与创作看中国新诗的发展途径[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占魁;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9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莲花;儒家人才观及其现代意义[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杨卉;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缘由[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敏;试析毛泽东抗日统一战线文艺的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6 唐剑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的历史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7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晓慧;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颜为之;毛泽东政论文语言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贾婷婷;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星亮;;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沈坚;;法国新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评《法国当代史:身份与变化》[J];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3 王立端;;加拿大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探[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4 王汝丰;杨念群;;从资产阶级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飞跃[J];教学与研究;1987年04期
5 雷金瑞;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初探[J];兰州学刊;2001年05期
6 林雨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论“以论导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7 陈其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地位的思考[J];浙江学刊;1999年01期
8 张华;;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史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10 瞿林东,林甘泉,龚书铎,庞卓恒,田居俭,于沛,张磊;面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如何深入[J];求是;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和军;;延安时期党的学习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价值反思[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希贤;;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第一个伟大工程的历史经验[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C];2011年
3 张和平;;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民主精神的特点[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的民主精神[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6 李忠全;;试论延安时期党建历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齐卫平;;陈云与延安时期党的建设[A];闪烁真理光辉的思想宝藏——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协武;;延安时期党领导边区金融的成功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高尚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祁之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哲学贡献[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雪梅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追忆延安时期中共舆论支持民盟西北总支部往事[N];各界导报;2010年
2 梁星亮;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启示[N];陕西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杨丽;为何学:探寻学习升级的驱动力[N];浙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梅;一辈子与印刷打交道的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延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 张怀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启示[N];延安日报;2006年
6 延安大学党委书记 刘建德 延安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杨延虎 延安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高九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经验与启示[N];延安日报;2006年
7 曹彦仓;从不良文风中解放出来[N];平凉日报;2010年
8 记者 郗望;延安时期老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召开[N];陕西日报;2003年
9 记者 强国峰;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事业与红色旅游研讨会在延召开[N];延安日报;2007年
10 上海电机学院 何小刚;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5 毛巧晖;涵化与归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夏;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7 党挺;延安体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8 刘金冬;解放区前期诗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洁;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慧霞;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维泽;延安时期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5 刘舰;延安时期电化教育历史研究与经验启示[D];延安大学;2011年
6 姜甜甜;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启示[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李渊;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8 张鹏飞;延安时期的职业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戴建芬;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学习思想[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崔红德;延安时期党的人才战略及其现实意义[D];延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53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5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