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生命与大历史
[Abstract]:Whether "fragmentation" has become a question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 am afraid this needs specific empirical explanation. For example, who raised the question in China? Who's advocating fragmentation? Who's against fragmentation? What effect should each achieve? What kind of research is fragmentation? What propor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Among other things, is there anything in the Modern History study, what is the weight? These are all very interesting questions.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华;;论历史研究中的“求同存异”与“存同求异”[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日根;;融入时代主旋律 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3 刘超;;历史长河中自由的思想者——何兆武先生求学、治学与教学管窥[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4 沈嘉禄;;“那些事”,连缀成大历史的注脚[J];档案春秋;2011年07期
5 ;史学精粹[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6 李杰;;普列汉诺夫的史学方法论及其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7 黄民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东民族主义的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2期
8 洪认清;皮晖;;刘大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科学化问题的探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周宇清;;转型期历史研究论析[J];天中学刊;2011年03期
10 方万鹏;;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可能与限度——以环境史为中心的几点思考[J];学术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历史研究与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案例种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杨奎松;;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5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征文目录[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4年
10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帆;坚持历史研究的正确方向[N];人民日报;2009年
2 吴必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科学技术与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 瞿林东;谈谈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N];人民日报;2011年
4 王思治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研究要有自己的理论支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纪明 实习记者 曾江;信息技术为中国历史研究带来新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四川大学教授 王东杰;历史研究是算账?[N];南方周末;2010年
7 陈恒 陆路;多维视野下的历史研究——跨学科历史杂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张绪山;“假设”的历史与历史研究的“假设”[N];光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刘悠扬;杨奎松:研究历史的乐趣就像“破案”[N];深圳商报;2009年
10 王红生;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非西方历史研究展望[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文兵;汤普森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传霞;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8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薛波;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59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5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