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春秋战国社会与史学初创

发布时间:2017-10-05 02:34

  本文关键词:春秋战国社会与史学初创


  更多相关文章: 历史研究 史学与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 宋代 明清时期


【摘要】:历史、史学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历史以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史学是历史过程的记录者或史书撰写者的主观产物,史学所研究的直接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不同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与史学关系表现得各不相同。本刊特辟专栏,在总论历史、史学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又选取春秋战国时期、宋代、明清时期三个社会转型的不同节点,系统论证了不同社会形态与当时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历史研究 史学与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 宋代 明清时期
【分类号】:K092;K225;K231
【正文快照】: 春秋战国时期是“天崩地裂”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学术滋生与繁荣的黄金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动、大发展及对于史学强烈的社会需求,对于我国早期史学起了一种催生与促进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史学思想;而春秋战国史学既得益于社会需求的刺激和推动,反过来又从多方面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程乃胜;;论法制现代化研究中的历史哲学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许抗生;;构建当代新道家学说之初步设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汤文曙;全球化的人学意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王琪;于晓南;;我国古代观叶植物文化探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3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陈庆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异新;;历史研究中的“文体”和“问题”——梅尔清访谈录[J];粤海风;2010年01期

2 ;《历史研究》2009年总目[J];历史研究;2009年06期

3 葛懋春;论史论结合中的几个问题[J];文史哲;1982年02期

4 赵进中,侯树栋,田晓文;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5 史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述要[J];史林;1987年01期

6 ;我院各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简介[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02期

7 叶桂生;关于现代史学史的思索[J];史学史研究;1989年04期

8 刘泽华;叶振华;;历史研究中的考实性认识[J];文史哲;1989年01期

9 陆伟芳;余大庆;;历史研究必须致用于社会——浅谈柯林伍德与章学诚的史学价值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简讯六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沈志华;;历史研究与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案例种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杨奎松;;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5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翟清福;;论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中的民族思想[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10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乐民;再谈历史研究和教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于沛;陈翰笙历史研究的时代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美国罗文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王晴佳;“以色列没有国王”[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 乐君;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张岂之;侯外庐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李世安;第20次世界历史科学大会评析[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吴娟;寻找民间的记忆[N];文汇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2 师文兵;汤普森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8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传霞;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9 薛波;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74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74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4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