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国家建构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傅斯年国家建构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建构思想 傅斯年 自由社会主义 国家观 民族观 国民观 文化观 经济观 苏俄社会主义 国际观
【摘要】:近代意义的“国家建构”(State-Building)问题,近400年来一直为学者及政治家所注目。大体言之,欧美的国家建构学说形成两大流派,一是社会契约派,较多关注“社会”体系;二是国家建构派,则对“国家”体系倾注更多心血,“统治”是其探究的中心点。中国现代学者和政治家有丰富的国家建构思想,但提出系统构架的人不多,而傅斯年是少有的从学术层面阐发国家建构思想体系的学人。傅斯年“国家建构思想”围绕着社会主体结构、中华大民族、国家、文化、政党、经济、国际观等逐一展开,描绘了一幅中国现代国家文明秩序的基本图像,他的“国家建构思想”、国家的功能性制度设计及其建设,在近代学者中显得十分突出,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傅斯年自认一生都推崇社会主义,而他认同的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自由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即社会主义是他的思想发明。在这一社会结构的思想主体中,他年青时曾传播以平等为标识的苏俄社会主义,中年后赞扬罗斯福新政和英国工党的国有化政策,将英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社会称之为温和的社会主义。他的自由社会主义的核心是:自由与经济平等。他认为斯大林之后的苏俄因逐渐丧失平等与自由,走向了反社会主义,而民国政权更没有达到他的理想社会目标。傅斯年自由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论带有空想成分,而他的国家观却十分现实。他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上着力尤深。他的大一统思想和正统观念构成其基本的国家观,在强调中央控制(即威权统治)的同时,也在国家治理上希望分权和制约,并视家族政治和权贵资本为国家之敌。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民族存亡之际,他以历史学家的深度论证“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形成其国家建构思想中的大民族观,深刻地影响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思想界,他的民族观成为国民政府的国家政纲,并为后来中国特有的民族思想和政策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的、理论的基本素材。“国家建构思想”中的国民及其文化是基本的元素,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要角之一,傅斯年提出新国民、新文化、新道德、新教育等社会改革(或改造)思想。终其一生,傅斯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社会国家的改造均矢志不渝。他个人在文学、语言文字、民族学、历史学、科学、教育等众多社会文化领域均作出重要贡献。“国家建构思想”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思想。傅斯年长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发表了大量的关于经济方面的文章。他推崇工本主义,支持工业化,精准预测中国工业化的重点地域;肯定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大趋势有清晰的认识;主张经济平等,发展国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铲除“豪门资本”;提出积极而有效的战时经济对策;就业问题的阐论等。他的经济思想在其国家建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近现代国家关系的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在逐步加剧,任何近现代国家均存在复杂的国际关系,而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国际观常常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础性元素之一。傅斯年的国际观在那个时代显得十分突出。傅斯年认为中国的命运与世界局势紧密相关,他对列国的对华态度和政策极为敏感,提出一系列精辟论断,准确预测到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转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坚持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傅斯年具有宏阔的国际视野,他对苏美对峙、苏俄发展趋势、日本战后状态均有精当的论述,其务实和现代的国际观念,成为现代国家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遗产。与此同时,随着他对苏俄社会的深入了解,以及苏俄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严重侵害,傅斯年对苏俄社会主义展开了严厉批判,其阐论深邃。在“国家建构”的思想界面上,傅斯年是一位标杆性人物,在民国年间的思想家中很难找到这么完整的人物标本。本文对傅斯年与其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比较研究还未能展开,理论性的掘进还远远不足,有待未来再论述。我们也期待着有学者关注中国近现代“国家建构思想”这一宏大主题,汇总一百多年来此专题的基本历史文献,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国家建构思想 傅斯年 自由社会主义 国家观 民族观 国民观 文化观 经济观 苏俄社会主义 国际观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092
【目录】:
- 中文摘要12-14
- ABSTRACT14-18
- 引言18-27
- 一、研究缘起18-19
- 二、研究范畴19-21
- 三、傅斯年研究成果综述21-25
- 四、傅斯年研究的盲点25-27
-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思想鸟瞰27-34
- 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思想碰撞27-29
- 一、梁启超以国民为主体的民族国家观27-28
- 二、孙中山的单一大民族——“国族”一统的民族国家观28-29
- 三、“认同”中的碰撞与困惑29
-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中的艰难抉择29-34
- 一、“向西看”的突进:五四时期的西方主题29-31
- 二、“向中看”的折中:五四时期的贤能政治主张31-32
- 三、新式独裁:“救亡”的苦药32-34
- 第二章 “自由与社会主义的融合”:国家建构思想的核心理念34-52
- 第一节 傅斯年早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34-38
- 一、“人类社会无穷的希望都要靠苏俄革命进行引导”34-35
- 二、苏式社会革命中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不是相背的35-36
- 三、日本作为社会革命的希望36
- 四、反对中国走苏俄式社会主义道路36-37
- 五、“世界是一个大共和国”37
- 六、“社会主义是去困穷 而不是去财富”论37-38
- 第二节 傅斯年自由主义思想38-43
- 一、“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38-39
- 二、人道的自由主义精神之体现39
- 三、践行自由主义信念,傅斯年议政而不从政39-40
- 四、对苏式社会主义缺乏自由的认识40
- 五、台湾自由主义之殇40-41
- 六、傅斯年自由主义的学源41-43
- 第三节 “自由与社会主义之融合”:傅斯年1945年的主张43-48
- 一、自由与社会主义的融合43-44
- 二、资本主义框架内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44-45
- 三、自由主义是温和的社会主义45-46
- 四、自由社会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46-48
- 第四节 “自由与平等不可偏废,不可偏重”48-52
- 一、没有经济上的平等,其他的平等都是假的48-49
- 二、极端反对权贵资本49
- 三、非议中共,批判国民党独裁专制49-50
- 四、反对人治,主张政治制度改革50-52
- 第三章 国家建构中的国家观与政府观52-63
- 第一节 对国家、国民、个人权威的体认52-55
- 一、“秦政到了现在,直可缩短为一天看”52-53
- 二、《中国现在要有政府》开启民国新式开明权威政治舆论之先河53-55
- 三、权威与后发的现代国家55
- 第二节 从历史观中成长和丰富的国家观55-59
- 一、泛国家思想55-57
- 二、国家统一高于一切57-59
- 三、单一民族国家的探求59
- 第三节 国家建构的模式选择59-63
- 一、崇尚新自由主义的国家观59-61
- 二、关于政治体制模式的设计思想61-63
- 第四章 国家建构中的大民族观63-80
- 第一节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民族观的基石64-69
- 一、汉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4-65
- 二、汉满蒙回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65-68
- 三、统一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68-69
- 第二节 现代国家的民族思想和政策体系成型69-73
- 一、近代中国民族理论的探究69-70
- 二、傅斯年现代民族思想和政策的建构70-73
- 第三节 民族观的世界性释义73-75
- 一、美国民族政策与傅斯年的主张73-74
- 二、苏联解体后的俄联民族政策释义74
- 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印度宪法74-75
- 第四节 历史观与民族观及其他75-77
- 一、“中华民族是整个的”的历史学根源75-76
- 二、“九·一八”事变后,以历史学启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思想76-77
- 第五节 傅斯年民族观对当时社会的影响77-80
- 一、鼓舞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77-78
- 二、“中华民族是整个的”的民族观成为国民政府的国家政纲78
- 三、民族观念的若干忧思78-80
- 第五章 国家建构中的国民观80-92
- 第一节 现代国民观:社会契约论80-82
- 第二节 对中国国民性优点的肯定与赞扬82-83
- 第三节 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83-88
- 一、缺乏信仰,没有主义;好行小慧,关切应酬84-85
- 二、一盘散沙,缺乏责任心,麻木85-86
- 三、爱国心的淡漠86-87
- 四、好说大话87-88
- 五、文弱88
- 第四节 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途径88-92
- 一、“唤起公众责任心”88-89
- 二、“造有见识的社会”89
- 三、国民应从改造自我做起89-90
- 四、加强学校教育90
- 五、对青年的军事训练,也是改造国民性的重要途径90-91
- 六、“先立人,后立国”,从“国民观”上根除皇权与专制91-92
- 第六章 国家建构中的文化观92-111
- 第一节 近代文化概念与傅斯年的文化观92-96
- 一、韦伯的文化现代性92-93
- 二、“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观93-94
- 三、傅斯年的文化观简释94-96
- 第二节 创造新思想、新文艺、新道德96-101
- 一、“新”的文化追求与国家建构97
- 二、“新文学”思想论97-100
- 三、新语言文字主张100-101
- 第三节 新国学论101-104
- 一、清代学问比较接近科学论101-102
- 二、反对过度重视经学102
- 三、赞成整理国故102-103
- 四、反对国粹论,反全盘西化论103
- 五、极端的“反中医”论103-104
- 第四节 科学观104-106
- 一、“精神的科学观”104
- 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104-105
- 三、反“太极图”论105-106
- 第五节 历史学论106-107
- 一、史料及史学,只“求实”不为致用106
- 二、人类历史发展的“抛物线”论106
- 三、对中国上古史的反思和求证106
- 四、通过历史对国民进行训练106-107
- 第六节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教育107-111
- 一、“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107
- 二、强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107-108
- 三、对大学教育制度的思考108
- 四、傅斯年对台湾大学教育的贡献108-111
- 第七章 国家建构中的经济观111-136
- 第一节 工本主义论:劳动及公平地占有世界111-112
- 第二节 支持工业化与国家经济重心区域论112-116
- 一、工业化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112-113
- 二、东部经济“新渊源”论和“创新实业”论113
- 三、“大工业农牧圈,是中华民国建国的大本钱”113-116
- 第三节 对经济全球化的初步认识:“协调商战本比协调兵战尤难”116-117
- 第四节 战时经济政策论117-123
- 一、1932年提出彻底地布置“华北的军财情形”,“以便成立长久的有效抵抗”118
- 二、“中日经济提携”:中国灭亡之速路的经济学解释118-119
- 三、“善理财者当予增税、发公债、节约、借外债四项”积极的抗日财政政策和救急的难民政策119-120
- 四、抗日时期交通政策与建议120-121
- 五、抗战时期的“自给自足”经济论和平抑物价论121
- 六、“拒绝以伪币为交易之媒介”:战后反对掠夺性币制兑换121-122
- 七、建议实行“战时利得税”122-123
- 第五节 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123-133
- 一、民国末期国家经济结构及豪门资本的形态123-125
- 二、批判豪门资本125-130
- 三、针对豪门资本膨胀的解决方案130-133
- 第六节 遗落的珍珠:傅斯年经济思想的价值133-136
- 第八章 国家建构的参照:对苏联制度从赞扬到抨击136-147
- 第一节 “俄国式革命是社会革命”:1930年代前对苏俄的赞扬136-138
- 一、思想自由、社会革命及其“世界共和国”理想,是傅斯年赞扬苏俄的思想基础136-137
- 二、苏俄对中华民国的相对友好态度,是傅斯年支持苏俄的现实理由137-138
- 第二节 1930年之后对苏俄认识的转变138-142
- 一、不赞成苏俄“将整个世界进展视作直线过程”的历史观138-139
- 二、“中国不能走苏俄式社会主义道路的理由”139-140
- 三、日、俄在中国东北的形势分析及俄国的抵抗140-141
- 四、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合作,开创近代光明的出路141-142
- 第三节 1943年之后对苏俄的抨击142-147
- 一、1943年后开始对苏俄的高度警惕142-143
- 二、1945年后,傅斯年“帝俄之暴”的愤慨与“必须和好”的委曲143-144
- 三、1948年底之后,对苏俄展开全面批判,认为苏俄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帝国主义和“独占式国家资本主义”144-147
- 第九章 国家建构中的国际观147-167
- 第一节 世界共和国与“蓝色国际”147-150
- 一、思想自由的近代精神和非暴力革命论148-149
- 二、“世界共和国”论149
- 三、国民政府应建立“蓝色国际”149-150
-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外关系及世界局势的认识150-162
- 一、法国宰割导致德国迅速右倾,“法德问题恰是世界最大的墓地”151-153
- 二、“东北之大变关系世界大局者过于巴尔干”,英美与日本在东亚的矛盾不可调和153-155
- 三、“历来的英国政府是不可靠的”,英国“既靠天,又随人,虽努力,而鬼混”,其绥靖政策危害世界155-156
- 四、对日俄形势的分析,认为日俄矛盾必将激化156-158
- 五、中国必须依靠国联158-162
- 第三节 二战胜利前后的国际观162-163
- 一、1943年在《战后建都问题》中预测苏俄对中国的威胁162-163
- 二、对1944年至1945年二战欧洲战场的预测163
- 第四节 国际观中的预见性163-167
- 一、“世界成了一大分工”:近代新经济局势论163-164
- 二、国际社会中“社会组织的文明进步远赶不上科学成就的文明进步”164
- 三、“以多元代替一个重心之新的国际政治合作机用”论164-165
- 四、傅斯年对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世纪格局的认识165
- 五、“接壤”论与“接触”论165-166
- 六、“极端的语言分国界是很困难的”166
- 七、对战后日本的认识:“二三十年后必又来生衅”166-167
- 结语167-172
- 主要参考文献172-187
- 一、基本文献资料172
- 二、傅斯年研究文献172-176
- 三、傅斯年研究的外文资料176-178
- 四、课题相关著作178-187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87-188
- 后记1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军;傅斯年的“真情流露”[J];民国春秋;2001年02期
2 岳玉玺;傅斯年学术思想渊源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陈德正;民国时期傅斯年的国际时评[J];学海;2003年02期
4 王继训;傅斯年对政治文化的阐释与理解[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甘竞存;傅斯年的先见之明及失误[J];文史精华;2004年07期
6 汪谦干;“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7 杨朝亮;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02期
8 薛其林;;傅斯年的“科学学术”论[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杨朝亮;;简论傅斯年对“清代学问”的贡献[J];齐鲁学刊;2006年01期
10 纪秩尚;;一代学人傅斯年[J];炎黄春秋;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马亮宽;;傅斯年的自由社会主义思想论析[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保成;从尹达致傅斯年的一封信说起[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许纪霖;傅斯年:一代豪杰“傅大炮”[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耿云志;不应忽视对五四健将、学者傅斯年的研究[N];北京日报;2008年
4 林建刚;傅斯年晚年思想的转变[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赵建永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傅斯年两封遗札笺释之一:傅斯年致胡适的借调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赵建永;傅斯年致北大的接收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德艺;大气磅礴傅斯年[N];淮南日报;2005年
8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 李扬眉;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傅斯年[N];光明日报;2007年
9 袁伟时;傅斯年其人其文[N];南方周末;2004年
10 李森 作者为著名作家,,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傅斯年与“一二·一”[N];云南政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池;傅斯年国家建构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明明;傅斯年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灵双;1931年-1945年傅斯年民族主义思想及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3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淑娟;傅斯年抗日思想及活动述论[D];河北大学;2010年
5 李广臣;傅斯年政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春华;傅斯年改造思想略论[D];河南大学;2012年
7 詹红;傅斯年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8 王丛;启蒙与救亡的变奏[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9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李萌;傅斯年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97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9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