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气候外交:合作、分歧与展望
[Abstract]: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world's top two carbon emit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extensive cooperation in many areas, but on the basis of their respective interest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funds. Starting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operation,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climate.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科研处;
【分类号】:D822.371.2;P4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董勤;;巴厘岛会议后的美国气候外交策略[J];法制与社会;2009年01期
2 吴晓春;;中美环境合作的成效与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3 关孔文;;试析全球气候问题中的集体行动困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菊辉;汪长明;;地缘缺陷是制约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以印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娄伟;;论国际冲突的根源——一种理论的比较分析[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3 宋海洋;徐雪平;;论和谐世界理论及其建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刘自强;;国际格局与日美经济竞争态势的演变[J];东北亚论坛;2008年06期
5 方芸;;革新开放以来老挝与越南特殊关系的新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0年01期
6 周琦;黄欣;;制约印度崛起的地缘因素[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张蕾;田月;杨棉;;浅析“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8 钟永亮;;试析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J];法制与社会;2009年29期
9 王白石;;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合作观的差异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10 关孔文;;后危机时代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2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余锦龙;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姚璐;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全球秩序[D];吉林大学;2012年
6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7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艳房;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与国家利益实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锐;东亚体系转型与中国大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城市外交[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2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竞强;哈比卜·布尔吉巴外交思想及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宋莹莹;21世纪初中日能源合作关系发展浅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朱超;公共产品、外部性与气候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苏日娜;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澳大利亚东亚政策的变化[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白昱;新世纪初期中美关系中的国家利益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王月鲜;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美对台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程海源;跨国倡议网络下NGO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10 李燕星;“人的安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蒲俜;欧盟全球战略中的环境政策及其影响[J];国际论坛;2003年06期
2 陈刚;;《京都议定书》与集体行动逻辑[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2期
3 于宏源;;国际环境合作中的集体行动逻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正付;;气候外交背后的利益博弈[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陶正付;;中国应对气候外交的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4期
3 刘晨阳;;日本气候外交战略探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10期
4 周绍雪;;气候外交的发展态势及中国的应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1期
5 张丽君;;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气候外交中的价值分析[J];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6 沈玲玲;;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外交[J];学理论;2014年18期
7 甘钧先;余潇枫;;全球气候外交论析[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8 胡宗山;;政治学视角下的国际气候合作与中国气候外交新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5期
9 凌胜利;;中国气候外交的战略布局[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康晓;;国际气候秩序建构与中国的气候外交[J];国际论坛;201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吕鸿;“气候外交”背后的利益碰撞[N];人民日报;2008年
2 CBN记者 冯迪凡;温家宝亲力亲为“气候外交”[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秋玲;日本气候外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青岛大学;2010年
2 鲁彦琪;气候外交中的国家利益合理化实现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赵月;国际关系视域下的气候外交[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6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6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