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的隐喻之战
[Abstract]:Since the third Great debat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onstructive and productive role of languag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mainly focuses on what language constructs, namely, rules, norms and identities, while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language. Metaphor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language, a basic way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a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relevant achievements of cognitive science, especially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etaphor and foreign policy. Taking "stakeholders" and "Thucydides Trap" as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constructive role in foreign policy and finds that two different metaphors frame different foreign policie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ical cognition, we als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metaphor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基金】: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科研资助(批准号:002016001)
【分类号】:D822.3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勇;;“巨人的碰撞”——中美关系政治隐喻解读[J];东南学术;2013年06期
2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强;袁正清;;隐喻与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的隐喻之战[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2 孙玉华;刘宏;彭文钊;;“克里米亚”作为语言意识形象的政治语言学研究——以普京国情咨文文本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06期
3 孙玉华;彭文钊;刘宏;;语言的政治vs.政治的语言——政治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01期
4 庞陈婧_g;;论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的语言哲学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尉洪池;;博弈论与语言游戏——国际关系研究中两种游戏理论之比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6 张宇权;邓好雨;;对温特社会理论革命的反思——以“元理论”和“实质理论”为视角[J];学术研究;2010年08期
7 高尚涛;;关系主义与中国学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8期
8 李煜;;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世界;2010年08期
9 郭石磊;苏薇;;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J];青年文学家;2010年13期
10 孙吉胜;;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语言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勇;刘肇云;;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J];外语教学;2009年01期
2 任晓;;国际关系学不能没有人文底蕴[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4期
3 蔡曙山;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J];学术界;2001年01期
4 郭贵春,殷杰;论“语言学转向”的哲学本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中英;;“外交”+“政策”=?[J];世界知识;2001年01期
2 邢悦;文化功能在对外政策中的表现[J];太平洋学报;2002年03期
3 李桂英;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外交文化背景[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文化功能在对外政策中的表现[J];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5 刘军;;国内政治、对外政策及其相互影响[J];国际论坛;2010年02期
6 苑垠;南也门:调整对外政策[J];世界知识;1983年01期
7 汪永泽;试析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08期
8 韩金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对外政策[J];国际展望;1992年12期
9 虞家复;面向亚洲 着眼未来──澳大利亚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J];和平与发展;1995年04期
10 李斌;新俄罗斯在亚洲的主要对外政策措施;教训和前景[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鲁江;;浅析政治文化与中国的对外政策[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黄时鉴;;元代的对外政策与中外文化交流[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3 姜凌;;21世纪初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调整[A];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周宇;;人民币对外政策的60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非国际化政策”到“国际化政策”的转型[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尼;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为国家优化对外政策出谋划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彭姝yN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法国对外政策要重视文化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乌危机转变俄对外政策(下)[N];光明日报;2014年
4 李金霞;如何看安倍的对外政策[N];学习时报;2013年
5 记者 韦政强;俄外长谈对外政策新构想[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乌危机转变俄对外政策(上)[N];光明日报;2014年
7 米哈伊尔·马莫诺夫 俄罗斯《独立报》撰稿人;俄媒:中国外交方式发生改变[N];国防时报;2010年
8 史宏飞;冷战中的第三种选择[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记者 陈晓晨 许钊颖;后本·拉丹时代美国反恐和对外政策[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10 冯武勇;拜登:对外政策“将彻底改变”[N];中国国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冯玉军;当代俄罗斯对外政策决策机制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2 潘亚玲;“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3 赵银亮;东南亚区域制度变迁与对外政策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贺军;美国治理国际贿赂立法和措施研究[D];外交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童飞;转型背景下的缅甸对外政策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张广博;论19世纪末俄国外交重点的转变[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3 吴迪;盐铁会议与西汉中期对外政策转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赵尔安;宋太宗对外政策嬗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张庞文;非主导国对外政策的依附性与自主性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6 邱洁;欧盟对外政策一体化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鲁传颖;革新开放和越南对外政策转型[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9年
8 舒菲;美国网络权力及其在对外政策中的运用[D];南京大学;2013年
9 金胜范;冷战时代朝鲜对外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10 黄元;东正教对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影响研究[D];外交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393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93924.html